搜视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soosp.net
报告导读
首先,我们通过对小麦现货价格回顾分析可知,长期而言,小麦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因素影响;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影响之外,影响小麦价格主要因素主要有:1)供需端:小麦市场自身供需情况;2)政策端: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与拍卖政策等,国内小麦价格“政策市”特征明显;3)替代品影响:玉米和小麦替代关系影响小麦饲料消费变化量较大,从而影响小麦价格;4)天气端:由于天气影响,小麦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小麦价格。从小麦价格季节性规律来看,小麦价格呈现明显“V”型结构,7月一般是全年最低价区间,元旦春节左右一般是年内最高价区间。
其次,我们通过对2021年新作小麦供需分析可知:1)2021年新小麦面积、单产和产量有望实现“齐增”,丰收在望;2)2020/21年度小麦需求明显提升,主要是饲用消费大幅提升:小麦/玉米比价持续走低导致小麦饲用需求大幅上升,这也是提振麦价最主要因素;2021/22年小麦饲用需求或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多年高位;3)小麦进口增长,进一步增加国内供应;4)5月中旬以来小麦部分产区呈现极端天气,或对部分新小麦质量及产量有所影响,但大概率不影响增产格局。由此,新作小麦维持供需宽松格局。
再次,我们通过对小麦政策分析可知:1)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2260元/吨,较2020年上调20元/吨,偏多麦价;2)2021年4月12日小麦销售底价提高60元/吨至2350元/吨,也提振麦价;3)2021年5月中旬陈麦停拍或偏多新麦价格。
最后,我们得出本文结论观点:2021年新小麦“高开”可能性大,但不宜过度期望价格有较大提升。开秤价格区间预估2350-2450元/吨左右。2021年夏粮国家收购量或继续减少,市场收购积极性或仍较高,各市场主体或可理性收购。
01
前言
小麦价格处于多年来高位区间,引发市场关注。2021年5月13日郑麦(强麦)主力2109合约盘中最高2845元/吨,处于2011年4月以来高位价格区间;普麦期货2109合约进入2500元/吨以上,也处于多年高位;2021年1月下旬,全国小麦(国标三等)现货价格2565元/吨,同样处于2013年以来高位区间;5月下旬,小麦现货价格略有下滑:截至5月20日,全国小麦(国标三等)现货价格约2529元/吨。虽然小麦期货并不活跃,但是随着麦价攀升,同时目前正值夏粮收获以及新麦上市前夕,小麦价格依然引发市场多方关注,同时对玉米、豆粕期货价格等均有重要影响,由此我们通过对小麦价格回顾分析、对2021年小麦供需及政策分析,对新作小麦价格做出展望,为今年夏粮收购提供参考。
02
小麦价格回顾分析
2.1 小麦期货价格回顾
2021年1-5月,普麦期货价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普麦期货价格一定程度上和玉米期价相关联。由于小麦和玉米在饲料上有替代关系,玉米期价上涨会带动普麦期价上扬。1月初,玉米期价持续走高,带动普麦期价上扬,盘中最高价多次超过2600元/吨。随后当玉米期价出现趋势性回落时,普麦价格有所走低。4月中旬,玉米期价反弹,普麦期价上涨,随后高位震荡。截至5月下旬,普麦主力合约期价维持在2500元/吨以上。
2021年5月13日郑麦(强麦)主力2109合约盘中最高2845元/吨,持平于1月18日高点,处于2011年4月下旬以来最高价格区间。相较于普麦,强麦期货标的物为优质强筋小麦。2021年以来,强麦期货价格也呈上升趋势,其中主力2109合约1月18日盘中最高价2845元/吨创下2011年4月下旬以来的新高。1月期间,受季节性和小麦热度较高影响,强麦期价走高。随后受供求影响,强麦价格虽有回落但一直维持高位震荡局面。4月期间,郑麦期货价格总体呈现窄幅区间震荡局面,围绕2740-2760横盘运行,五一节后郑麦期货出现较为明显上涨:5月13日郑麦期货主力2109合约盘中最高达到2845元/吨,持平于1月18日高点,同时处于2011年4月下旬以来最高位区间。另外,受5月中旬小麦产区极端天气影响,市场担忧小麦质量,强麦期价再度上扬。目前强麦主力合约期价位于2750元/吨以上。
图1: 普麦主力合约收盘价
图片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2: 强麦主力合约收盘价
图片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3:普麦期货持仓量和成交量
图片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4:强麦期货持仓量和成交量
图片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2.2 小麦现货价格回顾分析
2.2.1 小麦现货价格体系
小麦现货价格体系包括政策价格和市场价格。由于小麦是国家主要粮食品种,所以小麦现货价格形成机制中“政府”与“市场”力量均有所影响,小麦价格体系可以分为:政策价格和市场价格,如图5所示。其中,主要的价格形式均集中在小麦的收购环节,既有政策价格,也有市场价格。
图5: 1991年至今我国小麦现货市场价格体系变化
资料来源:曹慧《我国小麦市场价格形成及调控政策研究》p5、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2.2.2 小麦价格影响因素简述
(1)小麦价格受到通胀因素影响
长期而言,小麦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因素影响。如图6所示,如果不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即图中“小麦价格”,2010-2021年期间,小麦价格整体重心上移;但是,如果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即图中“小麦价格调整”,那么2010-2021年期间,小麦价格整体重心下移。由此可见,长期而言,小麦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因素影响。
图6: 2010-2021年小麦价格及剔除CPI之后小麦价格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2)小麦现货价格复盘分析
我们按照“峰值-峰值”(即“高点-高点”),将2010年-2021年期间小麦价格简单分为三个周期,并对各个周期主要的上涨和下跌阶段做出划分,如图6所述。同时对各个阶段小麦价格走势做出简要复盘[1],如下所示:
周期一:2010年-2013年,小麦价格先跌后涨。
第一阶段:2010年-2012年6月,剔除通胀因素之后的小麦价格稳中有跌,不过没有剔除通胀因素的小麦名义价格则稳中略涨,由此说明该阶段小麦价格上涨幅度低于通货膨胀速度。在此期间,虽然国家继续上调小麦最低收购价,但是上调幅度仍不及种植成本上升幅度。
第二阶段:2012年7月-2013年11月,小麦价格处于上涨趋势。小麦名义价格最高约2622元/吨,达到历史最高位。究其原因,主要是玉米价格上涨带动小麦饲用消费增加,由此带动小麦价格上涨。2011年以来,国内玉米价格快速上涨,并且从2011年5月开始,玉米价格超过小麦价格。2012年7月之后,玉米价格再度上涨,而同期小麦价格却因终端消费需求不旺而下跌,两者价差0.1元/斤以上,9月平均价差达到0.17元/斤,为2012年以来最高值。由于国内小麦玉米比价持续倒挂,2011年以来国内饲料企业采购小麦数量不断扩大,替代技术也逐步纯熟。以前小麦和玉米替代率最高值为30%,如果加入消化酶,那么小麦和玉米可以达到全替代。2011-2012年,我国小麦饲用消费量年均约2000万吨,占总消费量15%以上,比2010年几乎翻一倍。虽然我国小麦连续丰收,国家库存充足,但是小麦短期消费大幅增长,造成阶段性供应紧张,推动价格快速上涨。
周期二:2014年-2017年,小麦价格先跌后涨。
第一阶段:2014年1月-2016年7月,小麦价格处于下跌趋势。小麦名义价格从前期高点2600元/吨下跌至2300元/吨左右,其价格跌势主要在2015年下半年和2016年5-7月。2015年我国冬小麦实现“十二连增”,总产创历史新高。2015年国内小麦市场需求低迷:1)饲用需求处于低谷:2014年10月以来,随着新玉米大量上市,玉米价格持续下行。小麦替代玉米作为饲料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华北地区饲料企业以采购玉米为主,多数企业已经停止采购小麦;广东地区玉米小麦价差较小,但广东地区进口高粱、大麦、DDGS等数量较大,饲料企业采用小麦数量较少。2)面粉行业因产能过剩导致行业整合,制粉企业加工需求放缓。此外,2015年和2016年夏收小麦质量问题也较为突出。2015年小麦收获上市期间部分主产区出现
阴雨天气,使得江苏、安徽、湖北许多地区及河南南部不完整粒比例较高。2016年气象条件较差且灾情偏重,国内主产区新麦质量齐降,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省不完善粒超标较为严重。质量问题使得新麦价格不振,并拖累陈麦价格。
第二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2月,小麦价格走出低谷,小幅上涨。小麦名义价格再次接近2600元/吨,接近2013年价格最高位区间。2016年我国小麦量质齐降,结束了连续十二年的增产。质量下降影响了夏收期间的新陈麦价格,导致不同质量小麦价格严重分化。夏收结束后,随着市场上优质小麦粮源减少,小麦价格止跌回升,10月粮源偏紧形势加剧,上涨趋势更加明显。这种上涨一直持续到2017年5月中旬新麦上市,受新麦价格拖累,陈麦价格小幅回调。随着新麦托市收购启动,7月以后小麦价格再次走高,并且随着夏粮收购结束和第四季度用粮高峰来临,上涨幅度逐步增加,到12月达到阶段性高点。
周期三:2018年-2021年5月(截至收稿时止),小麦价格先跌后涨。
第一阶段:2018年-2019年8月,小麦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均下跌。其中,小麦名义价格于2019年7月见底2264元/吨左右,小麦实际价格于2019年8月见底1807元/吨左右。该阶段小麦价格下跌主要原因有:1)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2006年我国开始在小麦主产区(河北、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实行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2017年期间,小麦最低收购价以上涨为主,但是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首次下调至1.15元/斤,2019年则继续下调至1.13元/斤。2)政策性小麦拍卖底价连续下调。2018年,国家在前期下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基础上,连续两次对居高不下的拍卖底价做了调整。第一次是2018年1月上旬将2014-2016年产最低收购价格小麦(三等)拍卖底价从2460元/吨下调至2410元/吨,下调50元/吨;第二次是2018年4月18日将2014-2016年产最低收购价三等小麦拍卖底价调整为2350元/吨,下调60元/吨,两次调价累计达到110元/吨。由于国内小麦市场的“政策市”特点,这两轮调价对小麦市场利空明显,价格底部下降,市场供求因素对价格影响增加。3)市场供需相对宽松。我国小麦生产连续丰收,库存充足,2018年虽然部分地区小麦质量受到影响,但整体供求宽松形式没有改变。2019年小麦产量和质量明显回升,市场上优质粮源供应充足,而下游市场需求不旺,对价格提振作用有限。
第二阶段:2019年9月-2021年5月(截至收稿时止),小麦价格回升,名义价格回升速度高于实际价格。该阶段小麦上涨主要原因有:1)工厂提价收购小麦。全球疫情蔓延导致不少主要农产品出口国刻意限制粮食产品出口,引发国内对小麦供给的担忧,促使加工企业提价收购。进入 4 月以后,国内各行各业全面复工复产,下游口粮消费较前期显著提升。2)产区农户自留粮增加,有惜售情绪。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户储粮防灾应急意识增强,家庭存粮相对往年有所增加。同时对价格的预期也明显提高,惜售心理严重。3)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加大市场对小麦饲用期待。2020年10月开始,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作为其饲料替代品的小麦热度极具提升,饲料企业纷纷采购价格相对便宜的小麦替代玉米。2021年1-5月,小麦价格处于高位区间,平均名义价格位于2500元/吨以上。2021年1月开始,贸易商对小麦看涨预期增强,政策性小麦成交量放大,小麦现货价格上涨。随后受季节性影响小麦价格有所回落。4月份,小麦价格整体偏弱运行,但仍处于相对高位。主要原因有四点:1)面粉企业产能过剩,行业竞争较大,行业整体开机率低位运行,且面粉处于消费淡季,制粉利润有限,提价收购小麦意愿不强。2)饲料企业前期拍卖小麦集中出库,以消耗拍卖粮为主。3)饲料企业可选择替代商品较多,除用小麦替代玉米饲用外,还可使用稻谷、高粱、大麦等谷物进行替代,制约小麦价格上涨。4)农户腾仓出售 2020年小麦情况增多,贸易商为收新小麦做准备,售粮积极性增强,市场供应较为充足,小麦价格难以上涨。5月受到小麦产区天气因素影响,市场对新麦质量担忧,纷纷提价收购陈麦,小麦价格又有所走强。总体来看,2021年1-5月小麦价格处于较高位置。
(3)小麦价格季节性规律:“V”型结构
小麦价格呈现明显季节性规律:“V”型结构。我们通过测算可知,2011年-2020年期间,小麦价格呈现非常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其价格基本呈现“V”型结构。一般而言,每年冬麦上市之后的7月份为小麦供应旺季,价格最低。从9月份开始,小麦消费进入旺季,现货价格稳步上升。春节左右,小麦消费进入高峰期,小麦价格也上升至年内高点。春节之后,小麦价格逐步回落,4-5月青黄不接时,价格略有反弹,随后一直回落至6-7月左右低价区间,如此季节性循环往复。当然,如果遇到其他因素冲击,这一规律也会有所变化,如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与拍卖等政府调控措施,小麦价格季节性规律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
图7: 2010-2020年小麦价格季节性规律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2.3小结
从小麦期货价格复盘可知,目前普麦和强麦期货价格都处于历史高位区间。
从小麦现货价格复盘可知,长期而言,小麦价格受到通货膨胀因素影响;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影响之外,影响小麦价格主要因素有:1)供需端:小麦市场自身供需情况;2)政策端: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与拍卖政策等,国内小麦价格“政策市”特征明显;3)替代品影响:玉米和小麦替代关系影响小麦饲料消费变化量较大,从而影响小麦价格;4)天气端:由于天气影响,小麦质量差异也会影响小麦价格。
从小麦价格季节性规律来看,小麦价格呈现明显“V”型结构,7月一般是全年最低价区间,元旦春节左右一般是年内最高价区间。
03
小麦价格回顾分析
3.1供应端:2021年新麦丰产在望
2021年新小麦面积、单产和产量有望实现“齐增”,丰收在望。2010年以来,我国小麦产量整体呈现先升后稳的形势,其中2010-2015年我国小麦产量增长趋势明显,整体增长约14.2%;2015年-2020年我国小麦产量则总体稳定,均维持在1.3亿吨以上。和春小麦相比,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较大,约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90%以上。从冬小麦种植面积来看,2016年以后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有下降趋势,但总体在2200万公顷上下波动,对整体供给影响不大。经过连续4年的播种面积下降,2021年我国冬小麦播种面积预计增加。根据农村农业部农情调度结果显示:今年全国冬小麦面积实现恢复增长,预计播种面积3.35亿亩,约合223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00多万亩。据5月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告,2021年全国小麦播种面积2366.5万公顷,同比增加28.5万公顷,增幅达1.2%;总产量1.36亿吨,同比增加215万吨,增幅1.6%。据5月USDA月度供需报告预估,2021/22年度中国小麦产量1.36亿吨,同比增长1.3%。
图8: 全国小麦产量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9: 全国小麦播种面积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3.2需求端:需求明显上升,饲用消费突出增长
2020/21年度小麦需求明显提升,主要是饲用消费大幅提升。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我国近几年小麦消费量相对稳定,约1.2亿吨左右;而2020/21年度小麦消费出现明显提升,预计达到1.47亿吨,同比预计增长21.4%。拆分来看,制粉消费和饲料消费仍是小麦消费的两个主要方面,工业用和种用消费占比较小且相对稳定。我国小麦食用需求相对稳定,属于城乡居民刚性消费,波动不大,数量每年在9200万吨左右。饲用消费相较于其他消费波动较大,近20年在700-3500万吨波动。2021年5月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报告预估,2020/21年度小麦饲用消费预计达到3800万吨,同比增长145%,该预估数量较2020年5月首次对于2020/21年度小麦饲料消费量上调2300万吨。从图13中也可以看出,国家粮油信息中心不断上调2020/21年度小麦饲用消费量,尤其是2021年1月-3月更是大幅上调小麦饲用消费预估。究其原因,2020年下半年玉米价格走高,小麦/玉米比价倒挂,小麦饲用价值凸显,由此带动小麦饲料需求走强,这也是2020/21年度小麦消费出现提升的主要因素。
图10: 小麦国内总消费量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11: 小麦国内制粉消费量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12: 小麦国内饲用消费量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13: 2020/21年度国内小麦饲用消费预估调整
资料来源: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2020/21年小麦饲料消费全面启动。2020/21年度小麦饲料消费需求大幅增加主要原因:小麦玉米比价(价差)倒挂,导致小麦大量替代玉米用作饲料消费。小麦对于玉米的替代主要取决于两者的营养成分和比价关系。1)营养成分。家禽饲料中,用玉米做家禽配合饲料的能量原料是我国使用饲料的典型配方,因为一般认为小麦用作动物饲料太昂贵,但是当玉米价格走高时,小麦在家禽饲料中的应用则越来越多。小麦的代谢能是玉米的90%,小麦中的营养成分比较容易消化,小麦的蛋白含量高于玉米;但是小麦的能量和亚油酸含量比玉米低。日粮中用50%的玉米就能满足鸡必需脂肪酸的需要,小麦则不能。小麦不含叶黄素,而玉米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可在日粮中添加混合脂肪以调节能量和亚油酸含量,叶黄素则通过添加2%-3%的苜蓿或玉米蛋白粉而得到补充。对于猪饲料而言,小麦作为能量饲料在猪饲料中应用则有较长历史。在我国,小麦能否在猪日粮中应用主要取决于小麦与玉米营养价值和比价关系。从理论上讲,如果玉米和小麦在同等价格基础上,即可在饲料中用小麦替代玉米。2)比价关系。通常而言,只有当小麦/玉米比价低于0.9以下,小麦替代数量才会增加。就蛋白含量角度而言,小麦蛋白含量13%,较玉米蛋白含量9%要高,因此当蛋白原料价格上涨时,使用小麦替代玉米更加经济。通常而言,不同饲料中添加小麦的最大比例为:肉蛋鸭料100%,中大猪料100%,鸡料0-20%,乳猪料少有替代。
小麦/玉米比价持续偏低,导致小麦替代玉米格局凸显。根据统计,2010年7月-2021年5月25日,小麦/玉米均值约1.17,最小值约0.8253,最大值约1.7458。从2020年11月下旬开始,小麦/玉米比价小于1;2021年1月以来,小麦/玉米比价更是低于0.9;截至目前(5月25日),小麦/玉米比价约为0.88。由此,从2020年11月左右开始,小麦替代玉米饲用消费格局逐步呈现,2021年1月以来则进一步扩大,直到5月下旬(截至收稿时止),国内小麦替代玉米现象依然突出。同时我们从图14中可以看出,2011年6月-2012年8月期间,小麦/玉米比价也降低至0.9以下,当时小麦替代玉米饲用消费现象也同样突出,从我们上文对当时小麦价格走势复盘中也可知,当时也正是由于小麦对于玉米替代需求增加,从而带动小麦价格上升。
图14: 小麦/玉米比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2021/22年度小麦饲用消费或同比小幅下降,但仍处于多年高位。据5月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估,2021/22年度小麦总消费量1.455亿吨,较2020/21年度下调约173万吨。其中,小麦饲用消费3600万吨,下调200万吨,主要因替代谷物较为多元化。虽然2021/22年度小麦饲用消费下调,但是仍处于多年高位。2021年国内生猪处于复产周期,仍有助于支撑小麦饲用消费需求。1)生猪养殖持续恢复。据农业农村部检测数据显示,4月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增长1.1%,连续1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23%,相当于2017年年末的97.6%。当前生猪存栏一直保持在 4.16亿头以上,已经基本接近正常年份水平。2)饲料产量稳步增加,猪饲料同比大幅增长。据饲料工业协会统计,2021年1-4月全国饲料总产量8846万吨,同比增长20.1%。其中,猪饲料产量4117万吨,同比增长74.2%。由此可见,下游养殖端需求向好,支撑小麦饲用消费需求。
图15: 全国生猪存栏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16: 能繁母猪存栏:同比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17: 饲料产量数据(总量)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18: 饲料产量数据(分项)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3.3进口端:小麦进口增长,国内供应增加
小麦进口增长,国内供应增加。2020年,我国进口小麦总量838万吨(进口配额963.6万吨),同比增幅约140%,创下1996年以来最高值。2021年1-4月我国小麦进口累计383万吨,同比增幅约135%。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计我国2020/21年度小麦进口1000万吨,将超过进口配额,市场供应增加。
图19:我国小麦进口量(累计值)
资料来源:WIND、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3.4天气端:5月中旬部分产区不利天气或影响有限,无碍增产格局
5月中旬以来小麦部分产区呈现极端天气,或对部分新小麦质量及产量有所影响,但大概率不影响增产格局。南方麦区已有小麦收获上市,但因收割期出现降雨等不利天气,对小麦品质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其中,安徽、江苏、湖北局部小麦赤霉病发生偏重,品质下降。5月中旬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周内降水量为1981年以来同期最多。5月14日~15日,湖北、陕西、江苏等地出现短时强降水、大风及冰雹天气,造成局部小麦倒伏。5月21日当周,据中央气象台发布,北方冬麦区出现大范围明显降水,利于冬小麦充分灌浆;长江中下游地区多阴雨寡照、强降水天气,部分低洼农田受淹、作物倒伏。目前,北方大部冬小麦处于开花期,黄淮西部、江淮、江汉及陕西关中部分地区处于乳熟期,局部进入成熟收获期;西南地区大部收获完毕。全国冬小麦一、二类苗占比分别为23%、75%,一类苗、二类苗合计达98%,整体长势较好。就目前情况而言,此前部分产区遭受极端天气对小麦产量虽有影响,但占比非常有限,或不会影响我国2021年小麦的增产格局,但还需注意后续天气状况。
图20: 冬小麦生长周期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图21: 长江中下游地区周内降水量为1981年以来同期最多
资料来源:中央气象台、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3.5小结
从我们通过对2021年新作小麦供需分析可知:1)2021年新小麦面积、单产和产量有望实现“齐增”,丰收在望;2)2020/21年度小麦需求明显提升,主要是饲用消费大幅提升:小麦/玉米比价持续走低导致小麦饲用需求大幅上升,这也是提振麦价最主要因素;2021/22年小麦饲用需求或小幅回落,但仍处于多年高位;3)小麦进口增长,进一步增加国内供应;4)5月中旬以来小麦部分产区呈现极端天气,或对部分新小麦质量及产量有所影响,但大概率不影响增产格局。由此,新作小麦维持供需宽松格局。
04
小麦价格政策影响分析
4.1最低收购价政策
小麦是我国口粮之一,为避免“谷贱伤农”,国家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受市场供求影响,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国发2004 17号文件)。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存在,小麦价格相对比较稳定,尤其是底部价格不会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最低收购价调整,对于小麦价格也会形成相应预期:一般而言,上调最低收购价格,偏多麦价;下调最低收购价格,偏空麦价。2006-2014年期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逐步上调,有利于麦价上涨;2015年-201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改变连续7年上调的做法,保持稳定;2018年-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则利空麦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完善改变了价格水平只升不降的市场预期,托市收购量大幅减少,市场化购销发挥了主导作用。
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上调,或偏多麦价。2020年10 月末,国家《关于公布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通知》指出,2021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1 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2260元/吨,比2020年上调20元/吨。同时要求继续对最低收购价小麦限定收购总量,总量限定为 3700 万吨,并按照分两批次下达方式执行。其中,第一批数量为 3330 万吨,不分配到省;第二批数量为 370 万吨,视收购需要具体分配到省。在2018年-2019年连续下调最低收购价格基础上、在2020年最低收购价格持稳基础上,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出现了近四年以来首次上调,这对于2021年小麦价格或有偏多影响。
表1: 2006-2021年我国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统计表
资料来源:国家粮食局、国泰君安期货产业服务研究所
4.2拍卖政策
4.2.1拍卖底价上调,或偏多麦价
小麦拍卖底价上调,或偏多麦价。除了最低收购价政策之外,政策性小麦拍卖价格对市场也具有较大影响。前文对于小麦历史价格复盘时提到:2018年小麦拍卖底价两次下调之后(2018年1月上旬和4月中旬,两次销售底价累计下调110元/吨),对小麦价格利空影响显著,小麦价格重心下移,由此,小麦拍卖底价调整对于价格也具有较大影响。2021年4月12日,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发布交易公告,调整稻谷、小麦的销售底价,其中2014-2020年产最低收购价小麦销售底价提高60元/吨,至2350元/吨。虽然该项调整基本符合此前市场预期,但是仍适当提高了贸易商对于小麦价格的心理预期,所以本次小麦拍卖底价上调或偏多麦价。
4.2.2陈麦停拍或偏多新麦价格
5月中旬陈麦停拍,或偏多新麦价格。一般来说,我国在小麦集中收购过后每周会开启陈麦拍卖工作,向市场持续投放小麦以维持供应,直到第二年新麦集中上市阶段,陈麦拍卖工作会暂时告一段落或拍卖量减少。不过,每年我国降低或暂停陈麦拍卖的时间点各有不同,但大多为新麦集中上市时期。其中2017、2018年为6月中旬,2019年为7月中旬,2020年情况有所不同,2020年新麦上市时陈麦拍卖并没有暂停,而是根据市场价格变化,每周投放量从6、7月份100万吨提高到8月份200万吨,继而在9月份又提高到300万吨。今年5月中旬,国家临储小麦暂停投放市场,何时再次开启投放暂时没有定论,若持续停拍或继续提振新麦价格。
4.3小结
我们通过对小麦政策分析可知:1)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2260元/吨,较2020年上调20元/吨,偏多麦价;2)2021年4月12日小麦销售底价提高60元/吨至2350元/吨,也提振麦价;3)5月中旬,陈麦停拍或偏多新麦价格。
05
结论观点
2021年新小麦“高开”可能性大,但不宜过度期望价格有较大提升。一方面,我们通过对新作小麦供需分析可知:2021年新麦扩种、丰收在望,同时小麦进口增加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国内供应;2020/21年度小麦需求明显提升,主要是饲用消费大幅提升:小麦/玉米比价持续走低导致小麦饲用需求大幅上升,这也是提振麦价最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小麦政策分析可知:202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和销售底价提高等或偏多新麦价格。我们认为,2021年新麦价格或有所高开:开秤价格区间预估2350-2450元/吨左右。但新麦上市后其价格或不会持续走高:小麦是我国口粮,目前我国小麦库存仍然充裕,供应宽松。此外,加工企业多备有一定陈麦库存,若新麦在上市初期快速上涨,也会减少加工企业新小麦采购意愿,从而抑制新小麦价格上涨。
2021年夏粮国家收购量或继续减少,市场收购积极性或仍较高。从国家夏粮小麦历年累计收购量来看,自2014年以来,我国夏季小麦每年收购量普遍在6000万吨以上,2020年出现了较为明显下降。2020年我国小麦夏粮累计收购5484.6万吨,同比减少22.5%。整体收购形势也与2019年出现了较为明显改观,表现为收购量减少,企业收购积极性较高。预计2021年市场或对小麦收购仍维持较高的积极性,国家收购量或继续减少。
2021年托市收购启动难度或增加。从2020年情况来看,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去年夏粮收购截至8月底主产区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量为615万吨,市场化收购比重提高。小麦市场化收购比重超过87%,同比提高6%。同时,农户储粮意愿增强。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少农户储粮防灾应急意识增强,家庭存粮相对往年有所增加。储粮能力增强也有助于农户合理安排售粮时机。市场普遍观点认为托市收购启动难度较大,即便在部分地区启动,托市小麦收购量也很有限,今年市场化收购比重或将继续提高,各市场主体或可理性收购。
(文章来源:国泰君安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