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余额不足,靠这清单再吸两口快乐

高清电影网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 https://www.gaoqing.run

| 永 远 别 对 生 活 冷 感 |

放假的第一件事,好久没做饭了,于是简单做了一些。家附近的超市竟然多了很多由别的地方运来的蔬菜,竟然连云南的折耳根都能买到,于是我反手就买了云南的丑辣椒,还有夜香花。

我们家是没有吃夜香花的习惯的,小时候家里附近好多,搬家以后,再很少见到,后来才知道其实两广有吃夜香花的习惯,是春天感一百分的蔬菜,可以用来清炒鸡蛋,或者做一味清香的汤。李安的《饮食男女》里,做正式的冬瓜盅,也要下一些调味。它将春夏化为切实的形体,一直到十月秋天,依然能够供人们享有。

不知不觉地开始养生了,注重饮食之中碳水、蛋白质、蔬菜纤维的比例。工作忙起来的时候,也常常要依赖外卖,可外卖里边,蔬菜的比例是很低的,碳水与肉食却大大超量,上班的时间反而觉得蔬菜不自由,找蔬菜做得好吃的店也很难。可在家做饭的时候,就可以随喜好安排好吃的蔬菜。

除了出门散步的时间,我很乐意完全沉浸式宅家。可太喜欢宅家了。除了做饭以外,又简单做了一些快手饮品。

宅家是可以清洗头脑的时候。在这准备了一份宅家清单,除了吃吃喝喝,阅读、看片的时间也是需要预备的,假期还剩几天,这儿有我推荐的书、剧集、纪录片。之前有一期,我还推荐了不少纪录片、展览、播客,提及的量也蛮大的,大家也不要错过哦。(需要戳这:如何高质量躺平,这是我这两年的私藏经验)

今天文末抽三位朋友送书哦,来分享一下你的放假事项吧~

#1

短篇小说

▶《没有人比你更属于这里》

朋友推荐给我的话痨小说,怎么说,感觉是《伦敦生活》的女主角的重现,故事里的主人公,都是唠唠叨叨、不守规范的神经质,讲的话太有意思了。

里头有一篇短篇叫《游泳队》,讲的是女孩教三个人均八十岁的老人家“无实物”游泳,他们所在的小镇,连个破游泳馆都没有,于是女孩就在房间、客厅教他们游泳,大大咧咧说以前游泳队就是这么训练的(并不)。朋友说,这不就是Wes Anderson的电影吗,无厘头又荒诞。

▲Wes Anderson导演的《天才一族》

故事里的人总是在做一些用力可毫无必要的事,比如学游泳——这三位老人根本没有去海边或游泳池的机会,却费力学着,而且学得非常激情。在这个无聊的平庸的小镇,他们似乎终于有了一点波澜的人生,就是在书桌上练习跳水。

▲《三个老枪手》

第一篇小说《阳性》也蛮有趣的。主角也是个颇为神经质的女人,一上来就探讨到底什么是新男人。她在一家叫作《阳性》的杂志工作,受众大部分是艾滋病确诊患者,她给他们写鸡汤,鼓励他们绝望的人生,她的小诗写得非常美,可本人性格却非常丧。

#2

艺术解释

▶《艺术世界中的七天》

七天是一个比喻,上帝用七天构造了世界,那艺术的世界是如何塑造出来的呢?作者萨拉·桑顿是个神奇的艺术记者,学过艺术史,又有社会学博士的专业经验,她给《经济学人》《纽约客》写文章,很容易能分辨出她的两种学术经历对她写作的影响,她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大于商业价值,可她又非常真实,不矫饰,非常接地气地做调研和考察,在拍卖场、艺术学校、美术馆做深度采访。

所谓的七天,就是艺术构成的各个环节,少了任何一个环节,当今的艺术世界都无法塑造出来。这本书里边还有蛮多有趣的行业秘闻和细节,包括拍卖艺术品业界的内幕。有一个收藏家就对她说这样的话:拍卖师就是整形医师,你要是想整容,就得找一个信得过的医生。

所以如果你对艺术有点好奇心,想知道为何当今艺术的商品世界会被塑造成这个样子,谁还在希望保留最原始的艺术性,这本书还满多好看的细节的。

#3

日剧

▶《我们由奇迹构成》

这剧我是在香格里拉开始看的,早上在森林和草地散步,晚上就躺酒店里看高桥一生在森林里给松鼠搭桥。

高桥一生演一个神神叨叨的生物系老师,老爱跑到森林里田野调查,他的日常就是给松鼠搭桥,带乌龟散步,研究动物园里猴子的帮派风云。剧里的高桥一生,人情世故皆不懂。学生原本觉得他是个怪人,可越上他的课,越羡慕他的生活:他已经在做最想做的事,其他的欲望,都不重要了。

他有一只宠物龟叫乔治,每天睡觉前都跟它说晚安。大家都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他却有别的解读。他觉得乌龟并没想要赢得赛跑,乌龟的视距是很短的。它只是每一步都朝着自己喜欢的事物走去而已。相比满脑子只有输赢的兔子,乌龟无疑是更快乐的,沿途的风景它都看过了。

高桥一生特别擅长演那种神经质又温柔的人。他的温柔不是圆滑的,相反,他特别笨拙,神经大条,老是触犯各种社交禁忌。可怪人最懂怪人的美,他一下子就能看见每个“普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最近我看过最治愈的故事:普通的、平凡的人,哪怕是不合群的人,他们都有各自生活的颜色。高桥君已经满脸褶子了,眼袋又胖了一圈,可一温柔起来能迷倒多少人。

#4

韩剧

▶《DP》

《鱿鱼游戏》都上热搜了,《DP》为什么没火?每隔几年都会有个大逃杀电影或剧出现,比较早的是《赌博默示录》、《说谎游戏》。我几年前看了不少,它们都会有个看起来很没用、很怂的主角,核心还是浪漫的英雄主义,在一堆被金钱、恐惧、欲望异化了的怪物之中,主角始终是善良的。后来有点看腻了,感觉角色们的脸谱都大同小异。

《DP》展现的是更现实、残忍的问题。可丁海寅演的其实也是被浪漫化过的角色,一个全力抵抗病态权力结构的人。没有新兵敢曝光韩国军营里真实发生的霸凌,大家都只是沉默着,害怕被更狠地报复,很多原本善良的人,选择了同化以保存自身,可丁海寅拒绝加入这个行列,不惜代价。

丁海寅所在的DP(逃兵通缉部),他们主要的任务就是寻回出逃的士兵,而他们大部分都是因为受不了变态的霸凌文化才出逃的。每一个角色都足够立体,不是脸谱化的,他们亦正亦邪。

在DP,他们适当耍心机,过程挺喜剧的,丁海寅有一个蛊惑师兄,他们俩结伴发挥聪明才智,半“拐”半“骗”。可遇上了那些已经被霸凌摧毁了大部分心理防线的人,他们也迟疑了,他们想要保护那些弱势的人,可他们需要完成任务。他们对正义的理解,老是被现实质疑。最后两集看哭了,结尾绝了,我将之列为本年度神作。

#5

纪录片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贾樟柯的新纪录片播了以后,余华火了,写严肃小说的余华,怎么一讲话就那么好笑。每一句都沾染着喜剧的痕迹。

以前上文学课,读过他的其中一本先锋小说,全文都是冷冰冰的,是个关于杀人的故事。完全没法和镜头前笑嘻嘻的他融合起来。余华说的每一个句子都有着逻辑的归处,话说完,小说似乎就成了。

纪录片里我最喜欢听他讲他躺在太平间的片段。小时候爸爸在医院工作,家住医院边上,屋子对面就是太平间。当他长大以后看到别人写的诗——“死亡是凉爽的夜晚”,突然想起小时候夏天的夜晚。他躺在太平间的石板上,只为了取凉,这死亡的温度说起来却如此平常。在医院长大的余华,从小就见证过生死,生死观大概会比我们更复杂和多重一些。只是没想,余华写过那么多忧郁的人间故事,写过那么多死亡以后,竟然还这么喜剧。

也很喜欢梁鸿,喜欢听她讲母亲的故事,还有她和儿子的连接。梁鸿的儿子在北京长大,接受最好的教育资源,可河南话他不太会讲,梁鸿教儿子讲河南话时,是一种回溯,也是一种延续。梁鸿写过好几本与家乡有关的书,她是一直在追问过去的人,这一点和贾樟柯是很相似的。纪录片在追问文学的来处,这就是它最美丽的意义。

各位,也推荐一些精神食粮吧~还有几天可以好好吸吸氧。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