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在上海华东医院工作的,贺子珍晚年的护士徐秀芳回忆:1977年,贺子珍的左半身几乎瘫痪不能动,走在路上需要搀扶。这一年,贺子珍留下了人生最多的照片,在病床上,贺子珍似乎感觉到时日不多了,向女儿李敏提出了人生最后的一个愿望。
图|徐秀芳和晚年贺子珍
去北京,是贺子珍藏在心中三十多年的愿望,从18岁跟随哥哥贺敏学上井冈山,到1937年离开延安,从1947年回到祖国,到1959年和毛泽东重逢,往事像是过电影一般在贺子珍的脑海里一一闪过,她想去北京,想去看看自己曾为之浴血奋战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当然,我们不难猜测,贺子珍此次去北京,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办,她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再看一眼毛泽东。
庐山重逢时,水静作为了贺子珍和毛泽东的中间人
1959年3月下旬,杨尚奎到上海参加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是杨尚奎的妻子水静第一次见到毛主席,一向喜欢跳舞的水静,常常在舞会来见到毛主席,但是不敢上前打招呼。
图|水静
此时的水静已经结识了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杨尚奎曾去上海看病的时候,贺子珍去看望过杨尚奎,水静作为杨尚奎的妻子,对贺子珍的印象特别深刻,身材很苗条,皮肤白净,长得一张瓜子脸,眉毛很细,穿着一件白衬衫,脚底穿着一双黑色的圆口布鞋,看起来端庄大气,举止大方。水静猜想,贺子珍年轻时一定是个漂亮的女子。
就在水静脑海中浮现出贺子珍的样子时,陈正人一把拽住水静的胳膊说:“走,水静,带你去和毛主席熟悉熟悉。”水静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拉到了毛主席面前。
“主席,这是水静同志,是杨尚奎同志的夫人。”陈正人说。
“好,坐坐。”毛主席十分客气地和水静攀谈起来,闲聊之际还不忘问问水静是哪里人,水静说我是江西人,毛主席哈哈大笑:“江西人很厉害啊,你现在交给了江西人,就是老表。”
图|毛主席
水静被毛主席的亲切和和蔼所感动,水静出生于1929年,比贺子珍还要小20岁,如今在毛主席面前,也感觉像是个小妹妹。日后水静回忆说:“和毛主席一起说话,真是如沐春风,开始还有点紧张和胆怯,后来就慢慢消失了,他一边抽着烟,一边和我谈着,我就像是在和一个慈祥的长辈聊天一样,回答问题的时候,自然又得体。”
水静永远无法想到,几个月后,她居然成为了毛主席和贺子珍重逢的见证人之一。1959年7月中旬的一天,杨尚奎告诉水静,需要你去一趟南昌,接一个人。水静不以为然地问接谁,杨尚奎郑重地说:“你去把贺子珍同志接到庐山,毛主席是要见她。”水静向来是在心中心疼贺子珍的,听到杨尚奎的话,心里激动不已。
这天下午两点多,水静乘车下山,晚上六点便到了南昌,朝着贺子珍的住所驶去。自从贺子珍从上海来到南昌,来看望贺子珍的战友并不少,看到水静来了,贺子珍马上招待。“大姐,今年南昌太热,省委请你到庐山休息几天,你看怎么样?”“好呀。”贺子珍没有多想,一口气答应了。“好,那明天下午我来接你。”
和贺子珍约好时间,第二天便把贺子珍接到了庐山。7月8日,贺子珍在庐山居住了一晚,期间一直是水静在陪着贺子珍,第二天毛主席曾给水静打电话,询问“客人的情况怎么样?”水静说:“一切都好。”第二天中午,贺子珍午休睡着了。水静独自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嘱咐水静,晚上九点把贺子珍送来。
图|贺子珍在庐山
翌日,也就是7月9日晚上,水静把贺子珍送到了毛主席的住处“一八零”,来开车门的是毛主席的卫士封耀松,贺子珍起初并不知道这是哪里,直到她走到二楼,看到水静离开了,她才突然意识到,她在这里要见的人是毛泽东!
1959年7月9日,分别22年的毛泽东和贺子珍在此重逢。不知道已经22年没有见到过毛泽东的贺子珍的反应如何,也不知道已经50岁的贺子珍有没有亲切地呼唤了一声“润之。”日后,贺子珍对亲人回忆当年的场景时,她这样说道:“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在这个时候遇到毛泽东,我真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有不停地哭。”
水静回忆,这次谈话有一个多小时,看到贺子珍出来后,封耀松把贺子珍扶到休息室,并让水静去一下毛主席办公室。毛主席凝眉抽烟,看到水静后说:“不行了,脑子坏了,答非所问。”水静看到毛主席苍白的脸,不知道说什么好。
图|毛泽东
“水静,她很激动,你要注意她的情绪。”毛主席嘱咐水静。水静点点头说:“主席你放心,我一步也不会离开她。”临走的时候,毛主席再一次问:“现在贺子珍的生活待遇怎么样?”水静知道,贺子珍一直担任省妇联主席,虽然是厅级干部,但是给她的待遇一直是副省级待遇,水静说:“现在是副省级待遇。”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可以了。”
这天晚上,兴奋的贺子珍一夜未眠。水静问贺子珍:“您现在后悔吗?”贺子珍没有回答,也许是和毛主席所言“答非所问”一般,贺子珍说:“那是无休止的思念,以及一个个的令人失望的梦幻,直到今晚,不,是昨晚,才终于会见的一面。”
但贺子珍没有想到,第二天她就被通知说毛主席已经有事下山,他们这次庐山相见,即使延安分别后的第一回,也是此生的永诀。
图|庐山
毛主席逝世时,孔东梅陪在外婆贺子珍的身边
1976年毛主席逝世,从1959年庐山重逢到1976年,17年之间,贺子珍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和爱人的再次相见,但天不遂人愿。
1959年贺子珍从庐山下山后,曾生了一场大病。毛泽东从庐山回到北京后,为女儿李敏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和贺子珍的相见,毛主席询问了贺子珍的意见,贺子珍也同意女儿结婚,毛主席十分高兴。
李敏刚刚结婚,就被父亲召唤到办公室,毛主席说:“你妈妈病了,你觉得怎么办?”李敏结婚前,毛主席曾和李敏有过约定,每年必须去一趟上海,看望贺子珍。如今李敏结婚了,也不得不放弃度蜜月的日子,匆匆南下。
贺子珍病情不稳定,不吃饭不喝水,呆呆地看着电视,像是一个孩子一样。李敏到了南昌后,轻轻伏在贺子珍的身边说:“爸爸让我来看您来了,还给您带来水果和吃的。”李敏说,妈妈的病情她最清楚,不排除有思念爸爸的可能性。
图|贺子珍和家人
李敏在南昌照顾贺子珍一个月之久,贺子珍病情好转,这是李敏结婚后第一次远行,贺子珍嘱咐李敏:“女儿,你走吧,去北京看看爸爸,你和小孔刚结婚,应该好好过日子。”坐在北上的火车上李敏感慨万千。李敏的童年是在苏联度过的,那时候是最快乐的时光,她知道自己是个“孤儿”,但她没有想到,她居然是毛主席的女儿。
面对这相隔千里的亲情,李敏不知道如何做,1963年李敏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毛泽东给孩子起名“孔继宁”,当时李敏已经搬离了丰泽园,和孔令华在北京城的一个巷子里租了一个房子,只有周末才会带着孩子去看望父亲。
毛主席很喜欢这个孩子,并嘱咐李敏说:“抽空就带孩子去看望他外婆。”说的就是贺子珍。李敏谨记爸爸的话,专门去上海看望贺子珍。贺子珍对这个外孙可以说偏爱有加,抱着孔继宁很开心,可以说这个孩子给贺子珍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图|贺子珍和孔继宁
1972年,李敏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李敏曾把孩子的照片给毛主席看,毛主席十分高兴,给孩子取名“孔东梅”。“东”取自他的名字,“梅”则是毛主席最爱的梅花,尽管毛主席没有和这个孩子见过面,但毛主席十分关心孔东梅。
孔东梅回忆,在她四岁的时候,外公去世了。当时的情况她并不清楚,她2岁到6岁之间,都在外婆的身边度过,外公去世的时候,她印象很深,外婆表面上表现得非常平静,心里却十分难过。
诚然,爱人的去世,贺子珍是伤心的。1976年后,贺子珍的身体越来越不好,1977年,贺子珍住进了上海华东医院,省委为了贺子珍的健康,特地给她安排了一个医生徐秀芳。
图|徐秀芳
躺在病床上的贺子珍大半个身体不能动弹,徐秀芳当时还是个实习护士,日后她回忆:我们不知道她是毛主席的夫人,只称呼她姨妈,是个70岁的老太太,左半个身子不能动,她的女儿常常来看她。
徐秀芳说的“女儿”便是李敏。1977年底,贺子珍因病住在医院,李敏来看望李敏的时候,对李敏提出一个愿望,她想亲自给邓小平写一封信。1977年8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贺子珍信中写道:我想去北京,我想再看一眼毛泽东。
邓小平收到贺子珍的信后,马上指示在毛泽东逝世3周年的时候把贺子珍接到北京,同时增补贺子珍为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6月11日的《人民日报》上,在新增补的政协委员的名单上,就有贺子珍的名字,同时,贺子珍和外孙子孔东梅的照片也出现在了大众视野。
图|邓小平
或许感觉到这一生将要远去,或许还觉得人生还有很多遗憾。贺子珍提出这个愿望的时候,已经白发苍苍,行走不便了。1979年9月3日,中央派专家接贺子珍进京,这时距贺子珍1947年回国,整整过去32年了。坐在飞往北京的飞机上,不知道已经70岁的贺子珍有什么感想。
贺子珍乘坐的专机在北京机场降落,李敏与丈夫孔今华、公公孔从洲、婆婆钱俭、妹妹孔淑静和老战友康克清、曾志等人前来迎接。看到女儿、女婿、亲家,特别是看到了早在江西苏区就风雨同舟的老战友康克清、曾志等人时,贺子珍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她们三个中康克清最幸运,一直生活在总司令的关怀呵护和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中。原来最为幸运的贺子珍后来又最为不幸,40多年都在孤独苦寂中度过。见到老战友又等于回到了组织与亲人中间,贺子珍抓住康克清与曾志的手紧紧不放,似乎要让几十年的思念与牵挂在瞬间得到补偿。
图|晚年贺子珍
徐秀芳回忆当时的场景,贺子珍坐在救护车里,路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她微微起身,对徐秀芳说:“小徐,你搀我一把,我想看一看。”徐秀芳笑着说:“姨妈,以后我们会专程来的。”徐秀芳回忆,来到北京的第一天晚上,贺子珍睡得很香。
住在医院时,贺子珍说:我想去看看毛泽东
北京,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叫北平,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这里有数不清的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但,对于贺子珍而言,只有毛泽东让她魂牵梦绕。301医院离孔家很近,亲家母、亲家公有空就来陪她聊天。李敏也临时住进了公婆家,大部分时间都陪伴在妈妈身边。中央秘书长胡耀邦代表中央来看望她,在长征路上被她救过的宋任穷来了,多年失去联系的老同志、老战友都来了。休息几天之后,她对女儿提出要去纪念堂。
图|毛主席纪念堂
去毛主席纪念堂,是贺子珍藏在心里的最后愿望,叶子龙得知这个消息后,坚决不同意贺子珍去。之后李敏回忆说,叶子龙叔叔害怕妈妈伤心,不同意她去。
1979年9月18日,贺子珍在女儿和女婿的陪伴下,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在红漆的装饰下,“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当贺子珍被推入大厅,看到毛泽东翘腿端坐的汉白玉雕像后,突然变得激动起来。
在这里,贺子珍让工作人员专门为她照了一张合影。这是自1937年贺子珍离开延安后,第一次和毛泽东合影。同时,李敏和孔令华把准备好的一个花圈敬献在汉白玉坐像下。这是一个用绢花编制的桃形花钱,上面用工整的隶书写着她的心声:永远继承您的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敬献。
图|贺子珍在毛主席纪念堂
在去毛主席遗体陈列室之前,工作人员对贺子珍提出了3个要求。第一,不准哭出声来,第二,不准流泪,第三,不能太激动。贺子珍同意了这些要求。进入毛主席遗体陈列室后,见到毛泽东的遗体,贺子珍不禁流出泪来。从1959年庐山相会,到现在,又是20年。
整个瞻仰过程不到十分钟,期间贺子珍一句话没有说。看到贺子珍难过的样子,工作人员连忙把贺子珍推到了休息室。日后李敏回忆:“妈妈真的掉眼泪了,她看到爸爸的遗体真的掉眼泪了。”
从纪念堂出来,贺子珍离开的时候,盯着远处的毛主席纪念堂,目光久久没有移开。或许在她心里,这一次才是永远的诀别。孔东梅回忆说:
“我们事先一再嘱咐外婆,不要太激动,不要太伤心。她看上去还是挺平静的。有一张照片,抓拍到外婆在纪念堂门外的回眸,我看后非常震撼。它恰到好处地捕捉到外婆当时的内心状态。外婆没有号啕大哭,也没有非常激烈的状态。她和外公是那种人生永远不能有交点的结局。所有的情感,在那一刻都迸发出来。”
图|贺子珍在北京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从1937年离开毛主席,贺子珍独自生活了47年,她对毛主席的爱,永生不灭,如今随着毛主席而去,终于团聚了。
25日,贺子珍的遗体在上海火化。但是贺子珍火化后,她的骨灰应该如何安置呢?在无奈之下,上海方面立即上报了中央,汇报给了邓小平,邓小平得知贺子珍的骨灰安放在湖南路262号,马上做出指示:贺子珍的骨灰要放一室,我们中央的领导人都要送花圈。
邓小平的指示无疑给贺子珍的葬礼定了规格,4月25日,贺子珍的遗体告别仪式在上海举行,现场贺子珍的遗体上盖着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这是党中央对贺子珍同志的肯定。
图|贺子珍
贺子珍去世后,李敏一直在操办贺子珍的后事,包括她的遗物也是李敏在整理,其中发现了一条她一直携带的一条毛毯。这是她和毛泽东结婚的时候用的毛毯,从延安到苏联,从哈尔滨到上海,她一直带着,直到去世。
多年以后,中国美术馆馆藏了一幅长11米的大型油画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在这幅作品里,有领袖,有工人,有医生,有士兵。共和国的先辈汇聚一堂,在这幅作品的一侧,就有一位让人心疼的女性,她就是贺子珍。(文/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