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的针灸疗法

这是达医晓护的第3473篇文章

一、 概述

偏头痛属于祖国医学的“头风”范畴,以反复发作、或左或右、来去突然的剧烈头痛为主要表现,有时表现为周期性呕吐或腹痛。本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多被称为“偏头风”、“偏正头风”。多起病于儿童和青春期,中青年期达发病高峰,女性多见,男女患者比例约为1∶2~3,人群中患病率为5%~10%,常有遗传背景。

二、病因病机

偏头痛的病因,总的来说有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多因风邪外袭,上犯巅顶,阻遏清阳之气,气血不畅,"不通则痛",而致头痛;内伤多与肝气上逆、瘀血阻络、痰蒙清窍、"不通则痛",或气血不足"不荣则痛"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关系密切。基本病机是脑部经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三、辨证要点

1.外感头痛:头痛多因天气变化引起,或左或右,或痛连项背,跳痛、掣痛,疼痛不休,恶风畏寒,遇风加剧。舌苔薄白,脉浮。

2.气逆头痛 头痛多因抑郁恼怒而致,偏侧头部胀痛或掣痛,或头痛而眩,或兼胁痛,面赤烘热,口苦,耳鸣,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数。

3.瘀血头痛:偏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呈刺痛,如锥之刺,昼轻夜重。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细涩。女性病人往往月经滞涩不畅,夹有血块。

4.痰浊头痛:偏侧头痛,沉重而昏蒙,胸胁满闷不舒,恶心欲呕,或呕恶痰涎,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弦滑。本证型病人多形体肥胖,属痰湿素盛之躯。

5.血虚头痛: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纳呆食少,面色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本证型病人多为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或产后失血,未能及时补养所致。

6.肾虚头痛:头痛且有空洞感,或为隐痛,绵绵不休,多伴腰腿酸软,足跟痛。本证型病人多为老年患者或先天不足之人。

四、辨证施治

1.偏头痛主穴

太阳、风池、角孙、合谷

操作:用双手拇指或鱼际由太阳穴推至风池穴3~5次,再用双手按双侧角孙穴1分钟,缓解两侧头胀痛,后拿合谷1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

2.辨证选穴

除了上述主穴之外,按照本病的不同证型,加用以下穴位。

1)外感头痛

治则:祛风散邪

配穴:风府

操作:按风府1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若为外感寒邪可加灸风池、风府二穴灸至皮肤红晕为度。

2)肝气上逆头痛

治则:疏肝理气、平肝潜阳

配穴:肝俞、阳陵泉

操作∶按揉肝俞、阳陵泉2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

3)瘀血头痛

治则: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配穴:血海、攒竹

操作∶按揉血海3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

4)痰浊头痛

治则:化痰降逆

配穴:中脘、脾俞、攒竹

操作:按摩中脘2分钟,用双手拇指同时对称按脾俞1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

5)血虚头痛

治则:调气养血

配穴:心俞、头维、膈俞、脾俞

操作∶按揉心俞、头维2分钟,再按揉膈俞、脾俞3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

6)肾虚头痛

治则:养阴补肾

配穴:脾俞、肾俞

操作:按摩者先按揉主穴,后按脾俞、肾俞3分钟至穴位酸胀为度。

五、腧穴定位

1.风池

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项部,在枕骨之下,和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21777.html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7/zn.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929/tsyl/16985732.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8796/tsyl/16992621.html https://myyk.fh21.com.cn/hexpert_5905/417.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761/tsyl/17004965.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9385/tsyl/16999545.html https://yyk.fh21.com.cn/hospital_21654/tsyl/16997333.html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22778/tsyl.html https://myyk.fh21.com.cn/hospital_22926/hj.html

2.风府

风府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