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书院讲坛第22期:尹韵公讲述中国场景下古代信息传播发展简史

在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中国古代社会,如何远距离地实现政令畅通、社会互动与人际交流?古代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传播的?简牍、纸等媒介的出现与印刷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起到了什么作用?中国场景下的古代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什么?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何内在联系?对国家与社会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


11月20日(周六)14:30,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莅临屈子书院讲坛第22期,发表《中国场景下的古代信息传播发展简史》的主旨演讲,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湖南汨罗屈子书院执行院长王琦担任本次讲坛嘉宾主持。

(中国社科院新闻所原所长、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尹韵公教授)

尹韵公教授从文明史与信息传播、简牍与信息传播、纸与信息传播、印刷术与传播、古代报纸的发展五个方面,为现场听众以及线上近60万网友讲述了中国古代的信息的传播与发展。

尹韵公教授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体都有信息传播的本能和遗传基因。由于动物没有文字,也没有创造力,而人作为最聪明的的动物,不仅有创造力,而且发明了文字,所以人能够主宰世界。世界上有22个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特殊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人们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信息,然而由于人脑的记忆容量有限,信息往往容易失真,聪明的人类便开始借助于一些物质材料来帮助记忆,如上古先民们的结绳记事等。

文字发明是中国信息传播的一个伟大节点。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因其刻在龟甲上而得名,但由于传播材料的限制,它在信息传播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殷商时代,从事文字工作的仅仅只有120人。后来中国人发明了简牍,这是传播媒介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第一次将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留下了“学富五车”“韦编三绝”等与简牍有关的成语。此外中国还有烽火台、击鼓、鸣金收兵等信息传播方式的创造发明。

纸的发明在信息传播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公元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出现后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得更多人能够识文断字,阅读经典,引起了知识革命、字数革命、字体革命和书法革命。草书、行书、楷书也是在纸张出现后出现的。由于技术的变革与改进,纸在唐朝已经很普及了,到宋代的时候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繁胜录》等书籍记载,在宋代还出现了“卖朝报”“消息子”等职业。朝报是宋朝政府的官方报纸。“消息子”则是负责收集、传递消息或东西为职业的人。

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对于信息传播与文明发展的又一个重要贡献。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大大加速了文化交流的进程与知识的传播。很可惜,中国在活字印刷用的是“泥活字”,韩国用的是“铜活字”,都有其材料的缺陷,后来德国用的“铅活字”,流传十分广远。

尹教授还指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达的驿传制度保证了各类信息的及时传递。如捷报、告示、八百里加急等均与驿传制度有关系。在清代的时候,虽然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已经建立了国家级的邮政系统,但是当时一位外国学者到了中国后,为中国的驿传运行机制所惊叹,认为中国的驿传制度的传递效率大大超过了英国。


(现场观众认真聆听)

屈子书院始创于北宋年间,曾称汨罗书院、清烈书院、屈原书院等。重建后的屈子书院于2017年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为中国目前体量最大的穿斗式偶数开间的全木结构仿古建筑,地处湖南省汨罗市玉笥山北麓的屈子文化园内,具有讲学、展览与藏书三大功能。

此次论坛由中共湖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文史研究馆、中共汨罗市委宣传部指导,汨罗屈子书院、屈子文化园、汨罗市文旅集团和凤凰网湖南频道联合打造,汨罗市天弛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和汨罗市弘安实业有限公司协办,全程由凤凰网湖南“风直播”面向海内外华人进行线上直播。(文/肖谭霖 图/唐玉莲)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