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名著。
但要说哪本书最包罗万象,堪称百科全书,那一定非《红楼梦》莫属。
《红楼梦》位居豆瓣读书榜TOP1,是千万人心中的经典,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打开红楼梦,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越品越余韵悠长。
年少看红楼,只看到儿女情长和家常琐碎,还不明白这些表象后的道理;成年读红楼,才逐渐明白每个伏笔的用意和技巧,从细腻的人物描写中看到人间百态。
有人说,读完红楼,像是陪书中人过了一生,透过他们的人生,看到了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相似之处,也收获了一份特殊的人生体验。
通过红楼你至少可以了解到两方面。
一、复杂的人性
作者曹雪芹的文字句句有力,通过对人物的几句描写,就能把这个人的性格和欲望展现给读者。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细细揣摩这些文字,可以看到人的多样性,接受现实生活的好与坏,更懂人情世故。
二、人生的本质
书中有一句经典金句:“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通读全书,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义,会发觉权势,金钱,功名等这些只是人生的附带品,更重要的是精神财富。
当你明白作者故事背后告诉我们的人生本质,看待生活会更加豁然。
它更像是一本生活哲理书,有一千种解读方式,你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角度走进《红楼梦》,它是和爱情有关的故事;和亲情有关的故事;和生活有关的故事,或许,还是和你有关的故事。
因为从古至今有无数人喜欢《红楼梦》,还由此诞生了试图研究《红楼梦》的红学。
后来随着红学的不断发展,在五四运动前后,红学甚至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为什么《红楼梦》会受到众多人的喜欢呢?
因为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正如周汝昌先生评价说:
《红楼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中国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像《红楼梦》具有如此惊人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了。《红楼梦》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归根结底,应称之为中华之文化小说。因为这部书中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却表现为“通之于人众”的小说形式。如欲理解这一民族文化的大精义,读古经书不如先读《红楼梦》,在曹雪芹笔下,显得更为亲切、生动、绘声绘影,令人如入篇中,亲历其境,心领其意。
可能有人会说,《红楼梦》不就是一本描写儿女情长的小说嘛,评价会不会太过?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经历不同,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对同一本书的看法也会不一样。
鲁迅先生对此总结的极妙:
读《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证成多所爱者,当大苦恼,因为世上,不幸人多。
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读《红楼梦》,得出来的感受也不同。
有多少人在年少时读不进去《红楼梦》,直到进入真切的社会后,经历缓慢受锤的过程,听见梦碎的声音,才仿佛在书中照见了自己。
截取的部分豆瓣读者评论
01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是个懂生活趣味的人。
他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有了如此多的积累,又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曹雪芹开始动笔写《红楼梦》。
经过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写就了这部千古名作。
《红楼梦》一经问世就饱受读书人的喜爱,甚至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京都竹枝词》)的地步。
但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却在晚年落得个潦倒落魄的归宿。
最后的结局甚至比宝玉还要凄惨一些。
1715年5月28日这一天,江宁织造府曹家迎来了一个小少爷,也就是未来写出流传千古的《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
只不过这时的小曹同学还没意识到老天爷竟然交给了他这么一项重任。
此时的他在家族的余荫下,日子过得相当不错,可以说是锦衣纨绔。
因为他的家族备受一个人的宠信——康熙帝。
这里就不得不提小曹家里人的职业履历了。
曹雪芹的外公曹玺是皇帝的高级打工仔,任江宁织造,为宫中供应织品和绸缎;
外婆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姆;
爷爷曹寅做过中央警卫局局长(銮仪卫),后任江宁织造(曹寅家族共有四人担任过江宁织造一职),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
康熙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家。由此可见曹家的实力。
可是,当把命运这根细线紧紧寄托于他人的时候,也意味着线随时都可能崩断。
曹家因为参与到皇子争储的旋涡当中,雍正上台后,马上就收拾了曹家。
一时间,曹雪芹从豪门贵公子跌落成了落魄穷书生,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全家靠喝粥过活,酒水常是赊回来的。
但即便如此,命运还是不打算放过他。
幼子突然夭亡,他陷入过度的悲痛中,卧床不起。最后,因贫病交加,没钱看病,早早就离世了。
《红楼梦》因此成了永远的遗憾,只完成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
也不怪张爱玲曾说,人生有“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02
红楼梦好在哪?
就像我前面说的,每个人因为人生境遇不同,所以会对《红楼梦》有不一样的理解,这很正常。
读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个人的主观“偏见”。
我们虽然看的是《红楼梦》,但映照出来的感悟却是自己的人生。
就如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讲经时说的“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换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
因此,每个人探究出来的《红楼梦》主旨,都不能用对还是错来粗暴评判,只是你的看法比较符合你此时此刻的心境。
但在我看来,贯穿《红楼梦》全书的是两个词语:真实与梦幻。
先说说真实。
一部文学作品怎么样才能打动人呢?不是靠华丽的辞藻,也不是离奇的想象,而是贴近真实。
三流小说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故事情节,不是文笔,而是刻画的人物显得“假”。笔下的人物都像是提线木偶一样,冷冰冰地执行作者交代给他们的任务。
还有,描写善恶时总是黑白分明,一个人要么好到全世界的人都爱他,要么坏到骨子里。人性的复杂与纠结一点儿没有。
后来看了一些对《红楼梦》的分析,才发现曹雪芹真是把里面的人物给写活了。
比如王熙凤与黛玉的初次见面。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王熙凤的出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句话就把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地位传达给了读者,让人猜测她可能在府中的位置不低,性格也较为泼辣。
紧接着她对黛玉的问话简直神了。
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要什么吃的,什么顽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按照一般的逻辑,她们的问话应该是一问一答。
但王熙凤是怎么做的呢?她一边连问黛玉几个问题,又一边吩咐婆子们做事。
她是真想知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吗?不是的。
她清楚黛玉之前已经回答过了,再多问就没意义了。之所以还要问这些,只是为了在众人面前表达出她对黛玉的关心。
问话的同时,她又吩咐这吩咐那,这里显出了她的能干,掌握实权和性格里的强势。
在曹雪芹的笔下,人物不是空洞的名字,而是填充了血肉筋骨。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里面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神情都符合她们的性格特征,寥寥几句,一个鲜活的人物就出现在了你的面前,没有一处不符合人物身份的败笔。
即使有些地方暂时不能完全理解,等回过头来细细咀嚼的时候,就会像探宝一样发现其中的深意。
再来说说《红楼梦》的梦幻。
这个梦幻,不是作者开篇就给全书蒙上的神话色彩,而是人生的无常。
《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一部悲剧小说。这个悲剧不是作者刻意制造的,不是非要和里面的人物过不去,就要她们过得悲惨一些才觉得舒服。
而是大多人所经历的大多数事,都是不如人意的。
我很赞同看过的一个对《红楼梦》主旨的解读:
《红楼梦》里的人,最终过上的生活都不是自己想要的。
袭人看不起戏子,最后却嫁给了戏子。
晴雯求身家清白,最后在诽谤中死去。
王熙凤想要掌权,最后权势尽无,凄惨收场。
贾政希望儿子光宗耀祖,最后宝玉走失。
甚至,看似一辈子享福的贾母都不如意,她眼睁睁看着家道中落,却无可奈何。
或许,曹雪芹是想借这部用一生心血写就的《红楼梦》告诉世人:
世上不如意的事儿太多,凡事别太执着。
03
我们为什么要读红楼梦?
红学研究者,台湾大学的欧丽娟老师,在回答“为什么要读《红楼梦》”这个问题时说的比较中肯:
时间给予了我们最好的筛选,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能够这么经得起严苛的考验的作品,它一定博大精深,一定内涵丰富,能够源源不断的产牛一种牛命力,可以启发进化,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人,重新再去进行一场永无止境的人性探索之旅。《红楼梦》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虽然它写的是青春少年的故事,我们读者也喜欢用这样的阅读心理去回应它,实际上,它并没有停留在青春里,它处理的是人生的各个面向。
我认为《红楼梦》适合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反复去读。
少年时,读里面的宝黛爱情;青年时,读里面的人情世故;中年时,读里面的无奈与辛酸;老年时,读里面的万境成空。
当你读懂了《红楼梦》,也就读懂了人生。
如果你对《红楼梦》依然有很多疑问,可以参加趁早的读书课程。
点击立即加入
申怡老师将会用72天的时间,带领热爱阅读的大家一起以全新的角度来深度解读《红楼梦》。
不用担心读不懂,申怡老师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帮助大家理解,即使是小学生也能明白。
另外,还配有「知识卡」和思考题辅助你学习。
如果你曾拿起《红楼梦》,又因看不懂而放下;如果你喜欢阅读,想读好书;如果你遇到了人生困惑,想舒展心情。那就来读《红楼梦》吧。
最后,我想把王蒙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红楼梦》是一部执著的书。
它使你觉得,世界上本来还是有一些让人值得为之生、为之死、为之哭、为之笑、为之发疯的事情。
它使你觉得,活一遭还是值得的。所以,死也是可以死得值得的。为了活而死是值得的。
一百样消极的情绪也掩盖不下去人生的无穷滋味!
「趁早」创建正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