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6日,南京张近东家有喜事。张37岁了,有贵子虽仅十岁,但已气宇轩昂,英挺不凡。今天的喜事就是其子苏宁———中国最大的家电经销企业十载“圣诞”大庆,张觉得值得为此买单1000万人民币,并顺道宣布其子的几桩“婚事”。
上午10:30分,张近东向媒体隆重推介了他的第一位“亲家”————郑维奇先生———飞歌空调合肥有限公司董事长。在11月底,双方签署了各出资50%投建南京空调工厂的协议。
下午2:10分,张近东以同等规格向媒体引见他的第二位“亲家”———陈小石先生———国信华凌的总经理。11月24日,他们刚刚在北京宣布:双方各投资50%成立北京华宁销售有限公司,独家经营华凌产品在北京地区的销售。
第三位“亲家”———熊猫电子老总李安健;以及第四位“亲家”三洋老总黑河健三共同参加了晚上的豪门盛宴。南京五星级希尔顿大酒店内1300多江湖英豪会萃,美的的何享健、科龙的徐铁峰,香港长城的吴少章等呼风唤雨的人物都来见证捧场。
你甚至可以称这是一个历史时刻,中国工、商业资本开始水乳交融?
“他赚我的钱超过我赚他的”
在张近东与郑维奇携手新闻发布会上,张忽而向会议厅门口的部下打手势,很快有人送上一包烟。
这时候,郑正说到:“两个企业的老总都是性情中人”……发布会自始至终无人抽烟。
会毕,郑一支接一支猛抽香烟,正是那包烟,他很愉快地向本报记者证实了张是为他要的烟,而他坚持不在会上抽。当记者同样提问张近东时,他乐了:你观察得很仔细。
v>这或许可以成为一段佳话、一个花絮,但这远远不足以解释这一震惊中国工商业的开创式合作———总额达1.2亿元,双方各投资现金6000万,在南京投资共建空调厂,今年3月28日就出品,董事长由飞歌担纲,空调销售由苏宁负责。这可是迄今为止最大一单商业对制造业的投资渗透!
谁是最早的创意者?郑开了“亲家”的玩笑:我们情投意合,无须下跪求婚,但最早还是苏宁提议的。张则回答:我们会面聊天时,说着说着一拍即合。
在过去的几年中,张和郑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多。
“最早的时候,他是我的一个好客户”,郑揭秘道:“你知道吗?南京最好的海鲜酒楼中港是我们的,从好几年前,张就是那里的客户,是我们最好的客户。”
1998年开始,苏宁开始接手飞歌空调的销售,从此,苏宁一直是飞歌最大的销售商。苏宁销售的飞歌空调占到苏宁总销售额的7~10%。而据郑称,也就是从1999年开始,飞歌开始盈利。
9年开始,飞歌开始盈利。“他赚我的钱超过了我赚他的钱”———郑如是评价他们后来在空调销售上的合作。
飞歌在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似乎一直没有找到中国本土化的感觉,这尤其表现在销售上。为了扭转困局,他们不惜重金挖来华宝空调鼎盛时期的卢锦文出任销售老总,但能与苏宁这样的大型连锁终端销售商的合作,无疑是最现实的方法,最快弥补了最短一块木版。还是苏宁的实力使然,郑透露:这个提案不仅由合肥飞歌的母公司美国飞歌董事会讨论,甚至通过美国飞歌的母公司伊莱克斯董事局的批准,说服这些人并不简单,苏宁可以。
对于空调领域的第二三线集团军而言,与苏宁这样的销售商合作,无论是合作制造业,还是销售公司,都是眼前实实在在利益的诱惑。
“可以通过苏宁这样大的网络,何必自己建这个网络”,华凌显然不愿为喝牛奶而养一头奶牛,为此决意抛开国有企业的架子,陈小石说:如果谁都害怕丧失主动权,那么空调厂是否连生产原材料钢材也要自办工厂呢?
对于华凌来说,这可以用顺应社会分工的趋势来解释,但对苏宁来说,却似乎是背道而驰。苏宁为什么?
“食物链”保卫战
不乏业界观察家认为:苏宁此举并不明智。
其理由很简单,甚至连张的“亲家”郑维奇都不回避:一个制造厂能否生存发展,销售并不是惟一的因素,其它如技术、管理、品牌开发等等,每一个方面的失误都足以摧毁这个梦想。
这个问题张近东难道没有想过?
答案是否定的。张近东说:我们绝不改变我们的商业业态,不会介入具体的生产管理。之所以选择飞歌和华凌,我们是经过反复论证的,在与飞歌、华凌各三年的合作中,其产品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们目前不是最知名的品牌,但它们的维修率是我们经销空调中都是最低的。
风险的规避是取守势,但苏宁能从这一攻伐中得到怎样的好处呢?
一种猜想是利润。商业微利,最优秀的家电销售商只能获得3~5个百分点的利,而现在空调厂商的利润却高得多,甚至超过20%。
“在商言商,合法地追求利润无可厚非,只要不是急功近利就好”,张近东在沙发上换了一个姿势说:目前空调市场正在重新洗牌的大变局中,大与小,强与弱将酝酿大变动,谁能适应市场,不断求变创新,谁最终赢得市场。我这时候投资企业,就像看准了原始绩优股,有风险,但成功就会有很大的价值。现在飞歌、华凌有产品有质量,短期内我要把它们市场做大一倍,并不困难。
并不困难。这绝不意味着苏宁不务正业了!张解释到:“其实,这种货币资本的投入,本质上还是为了得到更有保障的空调,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以前是每次拿空调掏钱,现在是一次性买单,投入更少,收入更高更可靠。”
“可靠”、“保障”,这些名词已经隐隐约约地逼近这一创举的本来面。确保着他的食物链可以想象是张的重中之重。现在这条食物链更命系苏宁这个商业王朝的未来。张已经在向世人描绘着了———在三年之内,投资4.2亿元,建设1500家连锁经营店———这一数字意味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苏宁DNA将以每天2家的速度复制;这一数字同时意味着,至少300亿元的年销售额,10%的家电市场占有率。
它将是一个市场食物链顶端的巨兽,这意味着每天将要侵吞1亿元的家电,如果仅换算成空调,将达到每天3~5万台之巨!
张绝不会留给别人扼住它咽喉的机会。从1997年开始,家电业始终奉行的基本营销政策是封杀大户,全力削弱它们讨价还价的能力,这令张仍余悸在心。苏宁的心计城府可能远不止于此。与工业资本的合作至少需要8000万,超级连锁终端至少4.2亿,资金从何而来?靠银行贷款等于给银行打工,股票上市最物美价廉,与飞歌合作的张眼睛或许已经瞄向美国纽约股市,郑不无自负地暗示:苏宁能让伊莱克斯董事局的老爷们信服,就不难征服华尔街的掌权者。与国内厂商合作是否潜伏着借壳上市的伏笔?
一石三鸟之高明,是否会令观察家大跌眼镜?
新营销不可逆转?
张近东不喜欢别人给他画的一幅图。中间是苏宁,向上无数的厂商牵线苏宁,向下,苏宁发散无数的销售终端。
一贯很低调的张为了他的1500家连锁计划,不得不高歌猛进一次,但也因此跃上峰顶浪尖,也再难低调。
尽管他没有亲自打一个电话,苏宁的现有地位和美好未来令中国空调业的巨头们自动云集金陵,众星捧月,甘当配角。惟一对此沉默的是张瑞敏,另一例外,是春兰的陶建幸,本是有备前来,却因为某一微妙的原因没有露面。
苏宁以商业资本与飞歌、熊猫、华凌及三洋联姻,无法不在制造商之间引发远近亲疏之感,肯定有人满不是滋味,你能在庆典的表情中嗅到浓浓的醋味。但他们却几乎无一例外地表现豁达大度。美的现在已经是真正的空调巨子,稳居行业前两位。其空调总经理方洪波说:不会因为苏宁与飞歌它们合作而担忧,如果苏宁明年销售超百亿的话,以飞歌和熊猫的产量远远不够销售,另外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消费群体和定位,大家可以互补。坐在一旁的何享健点头默认。
创维总经理杨东文出现在希尔顿,并与张近东共同宣布2001年亿元销售合同的签署,标志着曾在几个月前创维内部陆强华“自主销售”和“与大经销商合作”的杨东文的大辩论的终结。在最近两年,几乎每一个制造商内部都曾为此激烈争辩。
现实是否已经出现了一边倒?这是否已经预示着空调业第二,甚至是第一阵营的企业已经准备放弃与大经销商的对抗性游戏,准备顺应与大终端连锁商合作的潮流?值得注意的是,记者们无一例外地向诸厂家提出是否可能与苏宁合作的问题,竟然没有一家给出否定的答案。或许华凌老总陈小石说出了他们的潜台词:以前,由于国有商业的懈怠和无能,制造业不得不花费巨大代价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随着苏宁这样的民营销售巨头,填补了前者的缺位,制造业高兴还来不及呢!
真的是商业龙头舞了起来?但张近东说到那幅图时,仍说:如果把苏宁两个字改成沃尔玛,这幅图将很合适。2000年,苏宁销售收入约7亿美元,沃尔玛销售收入1900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