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9月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对后洞里阵地的美军展开反击作战。在这一战之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启用了潜藏已久秘密武器,美军死伤惨重。战后,这一场战斗中侥幸活下来的美军不住地惊呼:“志愿军使用了原子弹。”
图|抗美援朝战役中,美军俘虏
抗美援朝中,我军因火力不足,痛失好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骤然爆发,仅仅两周之后,美国悍然宣布要介入这一场朝鲜半岛的内战之中,帮助韩国抵御朝鲜的进攻。
美帝国主义想要打击甚至灭掉社会主义的小心思,路人皆知。苏联与我国迅速作出了决定,对朝鲜作出支援,尤其是我们国家,东北大地与朝鲜直接接壤,美军的心思显然已经打到了我们的身上,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出战。
在战争爆发的最初阶段,我国与苏联协定的援助计划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等到苏联方面的先进装备到位之后再出兵朝鲜,或者先派遣一部分兵力进入朝鲜,拖延美国军队的推进速度。
但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美军从仁川强势登陆之后,一路势如破竹,仅仅3个月之后,美国人就已经将战火烧到了我国的国土之上。为了保卫家园,在苏联的武器以及空军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之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迎敌。
图|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
我国作为一个新生的政权,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战火洗礼之后,国力贫弱,百废待兴,进入朝鲜的第一批志愿军所使用的的武器基本上都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缴获的武器,是名副其实的万国造。
当时,就火炮和枪械而言,就来自于世界上24个国家,98家兵工厂,其中的品种和型号更是多达110种。仅仅是人民志愿军手拿的步枪口径,从6.5mm到11.43mm就多达13种,各种枪械的型号更是达到了几十种之多。而且,我军的各种军需物资严重不足,甚至战士们必需的子弹都完全不够。
初上战场之后,由于我军火力太弱,在战场之上,我志愿军战士只能用血肉之躯与美国人的钢铁和烈焰相抗衡,在美军猛烈的炮火轰击之下,我军往往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换取战斗的胜利。
图|抗美援朝中,宁被冻死也保持战斗状态的冰雕连
在长津湖战役之中,我军利用自身灵活性的优势,准备集中优势兵力,将美军中的王牌——陆军一师一举合围歼灭。
然而美军陆军一师则是针对于我军火力弱的这一缺点,将自家的装甲车、坦克、重炮和机枪一起联合组成了一个简易的环形阵地,即便是这样简陋的,临时组建起来的阵地,我军仍然难以将其攻破。负责攻击美军阵地的第九兵团伤亡严重,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陆军一师逃出了包围圈。
朝鲜战争之后,“火力太弱”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困扰我军的梦魇,从此患上了“火力不足恐惧症”,其中陆军的症状最为明显。就如同网络上的一句戏言:“贫则迂回包抄,达则给老子炸!”
图|围歼美陆军一师
秘密武器来到朝鲜
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战场之后,凭借着自己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美军凶猛的炮火轰击,将美军与联合国军一举打退到了“三七线”附近,占领了韩国的首都汉城,并且适时地停下了追击。
到抗美援朝进入到第二阶段的时候,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终于迎来了一个大杀器,它就是“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的正式型号为BM-13多管火箭炮,是二战期间,苏联研发并且第一种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箭炮,因为出厂时炮车上所标记的“K”字母,苏联红军将之亲切的称呼为“喀秋莎”,而这个名字也迅速的被苏联红军所接受并且传播了开来。
图|二战期间的喀秋莎火箭炮
在欧洲的战场之上,德国人对“喀秋莎”可以说是印象深刻。1941年7月14日,当时的德军刚刚攻占了苏联的战略重地奥尔沙,就在德军抓紧时间运送物资的时候,一阵突如其来、迅猛且非常密集的炮火直接将车站附近所有的物资列车和德军全部炸上了天。
持续的咆哮声和爆炸的声音持续不到10秒的时间,但是幸存下来的德军全都被吓得目瞪口呆,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火炮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内倾泻出这么多的炸弹,而这就是“喀秋莎”的首次亮相,直到莫斯科会战打响之后,德军才终于知道了这一真相。
喀秋莎火箭炮的猛在于,它有着大口径、密子弹、快速度、强杀伤等等优秀的特点,火箭炮的发射架一共有8条发射滑轨,可以在上下分别挂一枚火箭弹,一次齐射可以发射出口径132mm的火箭炮16枚,既可以单射也可以部分连射,一次齐射所需的时间仅为7秒到10秒。
图|喀秋莎火箭炮
火箭炮的弹长1.45m,弹径为132mm,弹重为42.5kg,火力凶猛,杀伤力强大,覆盖的范围还特别的大,而且由于喀秋莎火箭炮的炮架安装在卡车之上,非常善于长途的奔袭,灵活机动,在苏联的战场之上,喀秋莎火箭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51年7月,我国从苏联购买回来的24门喀秋莎火箭炮终于进入到了志愿军的序列之中,隶属于48军炮兵21师。由于当时我军的战士多数文化程度并不高,很难学会这种高科技的武器。因此苏联专门派遣了专家手把手地教我们战士如何熟练地使用。在经过了长达半年的集训之后,炮兵21师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中,开赴朝鲜战场。
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双方进入到了阵地战为主的作战形式之中,对于火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急需大火力的支援,对于这一支中国唯一的火箭炮师,彭德怀非常重视,他对炮兵师的将士们说道:
“现在志愿军有了你们这样最先进、现代化的喀秋莎火箭炮,美国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我们要伺机寻找战机,将火箭炮的优势发挥出来!出其不意、排山倒海一样地向敌人发起闪电袭击,大量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图|彭德怀元帅在朝鲜
1951年9月1日,21师203团接到命令,支援第27军79师,对后洞里中攻占我军阵地的美军发起袭击。这时候的美军还不知道我军已经引进了喀秋莎火箭炮,还以为我军是一年前的那支火力贫弱的部队。所以,美军还是像以前一样,在攻占了我军的部分阵地之后,放心大胆地开始休整。
就在他们休息的时候,炮兵21师203团开始使用喀秋莎火箭炮对占领我军阵地的美军突然开火,24门火箭炮齐射,转瞬之间384枚火箭炮已经覆盖了美军的阵地。猛烈的爆炸之后,美军的两个营损失惨重,志愿军79师随即向美军的阵地发起了反击,轻而易举地夺回了阵地。
据志愿军原15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分队长沈少华回忆:“这个喀秋莎非常的厉害,我们全部发射出去以后,最后我们冲上了阵地,那个阵地只有两个士兵还是活的,其余的不是被炸死了,就是被炸昏了过去,它的这个震动很大,生生把人震昏过去了...俘虏他(美军)以后,他向我们抗议说,你们放了原子弹”
图|人民志愿军在押解美军俘虏
在这一战之中,美军的两个营被彻底歼灭,损失达到了700多人,在志愿军截获的美军无线电之中,能够听到美军的通讯员不停地大声呼喊:“敌人的火力太猛烈了,我们请求支援!”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志愿军战士总是受到美国的重火力压制,如今,美国人也终于品尝到了这种滋味。
1951年的10月,炮兵21师202团协助47军进行作战,喀秋莎火箭炮再一次闪亮登场,这一次的对手是美军骑兵第一师,号称“王牌中的王牌”,曾经参加过云山战役以及清川江战役,是志愿军的老对手了!
交战之中,美军在攻占添木洞和正洞的阵地之后,为躲避炮火的攻击,钻进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之中,面对坚守不出的美军,我志愿军战士决定采用“引蛇出洞”的战术。
发起反击战的当天夜晚,在202团占稳青木洞等发射阵地之后,47军的将士们对美军骑兵一师的阵地发起了冲击,在一轮密集的机枪扫射之后,我军吹响了冲锋号,躲在阵地里的美军以为我军要发起进攻,赶紧来到防守阵地之上。
图|喀秋莎火箭炮发射
美国人刚刚露头之后,202团的喀秋莎火箭炮迅速抓住时机,发起一轮齐射,轰隆的炮弹声中,美军直接被炸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这一战之中,美军骑兵第一师付出了800多人伤亡的代价之后,慌忙逃出了阵地。
两战两捷,喀秋莎在朝鲜战场之上再显神威,并且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喀秋莎成“炮兵之王”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美军在范弗利特的指挥之下,集中320门大口径的火炮、170多辆坦克以及50多架飞机向我军上甘岭阵地发起了凶猛的火力攻击,其中五圣山前沿597.9和537.7两处高地遭受到的火力尤为猛烈,平均每秒就有6发炮弹落在两处高地之上。
如此猛烈的炮火轰击之下,让躲在阵地下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感觉像是乘坐着一艘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拼命挣扎一样,连续不断的强烈冲击波不断地冲击着坑道,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在强烈的颠簸之中,很多战士的舌头和嘴唇都被自己的牙齿咬伤,甚至有一位刚刚十七岁的战士在坑道之中被活活震死!
图|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之中
一个半小时之后,美韩联军集结了7个营的兵力,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之下,分成六路向我军的这两个高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最后,这一场战役完完全全成了双方的战士为了“军人的荣耀”,而进行的一场绞肉机式的殊死拼杀!
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负责前线指挥的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我军的作战掩体之中,被美韩两国突如其来的凶猛攻击震惊,敌人猛准狠的攻击手法让秦基伟在几十年之后仍然不能忘怀,他说道:“这是我一生之中又一个心急如焚的日子。”
作为前线指挥员的秦基伟迅速地判断出敌人的企图以及双方的态势,他下定了决心,坚决打好这一场大仗、硬仗。在与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的通话之中,洪学智首先说道:“你们辛苦了,说吧,十五军要什么,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图|洪学智将军
秦基伟毫不犹豫的说道:“给我喀秋莎火箭炮!”洪学智爽快地说道:“行!最迟明天中午之前赶到!”洪学智立即命令下去,将21师209团交给秦基伟全权指挥,统一调配!
由于喀秋莎火箭炮在发射的时候火光非常的明显,炮兵的占地极其容易暴露在敌人的视线之后,而且喀秋莎火箭炮完全没有防护,非常的不适合在敌人的火炮能够威胁到的范围之内进行作战。
再加上当时苏联卖给我们国家的火箭炮价格高昂,一枚火箭炮6两黄金,志愿军对于喀秋莎是格外的珍惜,秦基伟对于这个昂贵的好宝贝自然也格外的爱护,平时不用的时候都是将他们藏在山洞之中,就连自己的部队都不许靠近那里。
图|秦基伟将军
作战前,确定要用到喀秋莎之后,才悄悄的将阵地选好,将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喀秋莎火箭炮直接驶向阵地,停下车之后直接开打,打完之后立刻撤走。就这样,在长达40多天的上甘岭战役之中,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团对敌人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是自己却是毫发无伤!
10月14日到20日,短短的7天时间里,597.9和537.7两处高地,每天落弹达到惊人的30万发,飞机的投弹量更是超过了500枚,阵地之上火光飞溅,尘土四射,两处高地在双方反复的争夺之中不断的易手,战况无比惨烈。
10月19日,209炮团接到命令:今晚全团投入战斗!接到命令之后,全团上上下下所有的战士全都摩拳擦掌,战斗的欲望前所未有的高涨,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下午,全团24门喀秋莎火箭炮分头向着发射阵地前来。喀秋莎火箭炮的发射阵地距离上甘岭两处高地的距离仅仅只有10华里,在全部炮车进入阵地的瞬间,209炮团的所有战士立刻卸下炮衣,各就各位,时刻准备着发射命令的传来。
图|志愿军炮兵部队在向敌人开火
16时30分,为了掩护喀秋莎火箭炮的参战,秦基伟命令其他炮兵团首先进行一波炮火袭击。5分钟之后,命令传来,喀秋莎火箭炮立刻开火,飞出去的火箭炮连成了一片火红色的弹幕,向着上甘岭疯狂涌去。
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轮齐射在一分钟之内全部打出,在209团战士熟练的操作之下,第二轮齐射紧随而来,700多发火箭炮如同下雨一般倾斜到敌人的阵地之中。两轮齐射之后,209团迅速转移,撤出发射阵地,从进入阵地到完成任务撤离转移,209团前前后后仅仅只用了13分钟。
在强大的火力支援之下,早已埋伏在四周的志愿军部队以及坑道中的两个连战士,同时向着两处高地发起了反击,激烈的战斗一直从下午持续到了深夜,597.7和537.7两处高地的表面阵地失而复得,重新回到了志愿军的手中。
图|志愿军战士发起冲锋
10月29日,美军再次攻下上甘岭两处高地,秦基伟迅速组织部队进行反击。30日深夜22时,我军的炮兵群突然发力,向着阵地发起猛烈的炮击,很快,喀秋莎火箭炮也加入到了轰炸的阵营之中。
5分钟之后,我军反攻的阵地之中响起了连续的机枪声,敌人以为我军要发起反攻,立刻从防御工事之中冲出,高地的背面埋伏着的敌军也迅速的冲上了阵地,但是敌人不知道的是,这一次我们的喀秋莎并没有离开,炮兵群再次发力,1万多发炮弹汹涌而来,铺天盖地一般的砸在了敌人的阵地之上,美军被炮火直接吞没,损失惨重,阵地重回志愿军的手中。
11月3日,美军再次组织兵力向我军阵地发起了冲击,这已经是我军第十五次反冲击了,喀秋莎火箭炮再一次加入到了战斗之中,209炮团这一次秘密潜入到了美军防御阵地的侧边,向美军发起了两轮齐射,炮火连天,美军死伤一片。后来,我志愿军战士在阵地之中看到,敌人仅仅拉尸体就用了15辆大卡车!
图|美军崩溃
在43天艰苦卓绝的上甘岭战役之中,209喀秋莎火箭炮团共参战10次,对美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强有力的支援我志愿军战士,受到了战士们的热情欢迎。参与战役的209炮团,因此获得了一面锦旗,上面写道:“百发齐放,震破敌胆,战士最爱你,敌人最怕你!”
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役之中,最艰苦、最激烈,同时也是最残忍的一场战役,在仅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高地之上,志愿军以及美韩联军总共投入了10万兵力,43天的战役之中,阵地反复争夺,最后,中国人民志愿军成功守下了高地,赢得了此次战役的胜利,成就一段伟大的传奇。
战后,毛主席说道:“今秋作战,我军取得如此伟大的胜利,除了战士们勇敢、工事坚固、指挥得当、供应不缺之外,炮兵的凶猛以及射击的准确,这也是制胜的关键要素。”
图|毛主席和彭德怀元帅在一起
据美国媒体的相关报道,上甘岭战役之中,美韩联军与志愿军的伤亡比例是2.3:1,而其中有70%的伤亡都是炮火造成的杀伤,而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功劳。从此之后,喀秋莎在志愿军战士的口中有了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炮兵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