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独角兽流血上市,中国故事仍未完结。
还没凉透
“有人说我是49年加入国军,”OYO亿家宾馆业主韦老板点上一颗烟,他不屑地扫视了下斜对面新华宾馆稀落的门庭,“我认为能赚钱才是最重要的。”
2019年加入了OYO,韦老板恰逢OYO降低保底额度、拖欠保底费用,逐步激化与加盟业主的矛盾等一系列舆情事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加盟了这家印度经济型连锁酒店。
“聊胜于无吧。”韦老板在OYO潮水退去时入局有他的通盘考虑,“反正也不用交加盟费,PMS系统免费还可以自己改价,携程、美团上不挂OYO的前缀也无所谓...”
2年时间里,韦老板从1家OYO酒店拓展到3家OYO酒店,成为疫情期间少有能坚持下来的OYO酒店中国加盟商。
另一名与OYO已经解约的重庆加盟商熊先生在《华尔街日报》对其进行采访后,去年3月,有OYO员工来到他店里,支付了保底费用等欠款,并提出再次合作,还会给他佣金打折。
熊先生点头同意了,疫情再加上旅馆没有特色与竞争力,他也没什么好办法。
“加盟可能没有卵用,不加盟也是混吃等死,”这是熊先生的无奈,也道出中国万千找不到出路的小酒店业主的心酸。
在中国,OYO那块红色的招牌从醒目到逐渐黯淡,但在印度大本营,OYO却对资本市场发起一轮猛攻,日前正式向印度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招股书,目标融资约12亿美元。
伴随着招股书浮出水面,这只曾在中国声名鹊起的巨兽再次浮出水面——截至今年3月底的2021财年,OYO营收约5.57亿美元,亏损近5.26亿美元。
这一次,OYO在招股书中指出,未来将继续重点发展印度、印尼、欧洲和马来西亚等“核心增长市场”,同时也将评估中国、美国等其它“未来增长市场”的战略机会。
在OYO看来,中国等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而且与核心市场有类似特征,单体酒店存量大,连锁化率低。
据OYO今年9月披露,在全国220余个城市拥有超过3500家酒店,这个数字远低于其巅峰时期在华的过万家酒店数量,却也高于去年9月华住创始人季琦口中的“OYO仅剩1567家。”
“OYO酒店的加盟数字你很难说清,”一名广西的OYO酒店加盟商李佳告诉旅界,“今天挂牌,明天就可以摘牌,他们现在对加盟商的约束力太低了。”
OYO的中国难题
在中国,OYO从暴风骤雨般的扩张到急剧萎缩,一切都很突然。
2017年11月,OYO漂洋过海而来,在中国深圳开了第一家酒店,随后通过免加盟费、低佣金迅速席卷单体酒店市场,宣称揽获中国超1万家酒店、50万间客房。
“加盟门槛低是OYO早期在国内能够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经历过OYO崛起的李佳称,“区别于传统经济型酒店加盟门槛高、费用高、周期长的模式,OYO前期仅要求业主拥有30间房便可加盟,还可以帮你简单装修。”
“OYO还不收取任何形式的加盟费、软件使用费、经营保证金等,只收取3%-8%的加盟抽成,合同也只签订一年。”李佳补充道。
低门槛和看似不讲武德的打法让印度来的“洋和尚”顺利撬动了中国下沉单体酒店市场的蛋糕,也引起了华住为首的三大国内酒店集团的紧张情绪。
华住集团的你好酒店,美团的轻住,同程艺龙OYU等轻加盟品牌如同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纷纷拉开架势抢夺OYO的下沉存量市场。
几乎同一时期,国内OTA平台携程、美团也开始向OYO征收渠道费。为此,OYO只能向携程、美团分别支付了2亿元和4亿元的渠道费,并且在平台上达成交易还要支付额外的佣金。
烧钱年代,2019年OYO中国区亏损1.97亿美元,占其全球亏损的64%,也被业内人士纷纷质疑在用“烧钱换增量”。
而从巅峰坠落,始自OYO在中国强推的保底+控价2.0模式,即与单体酒店签订保底收入协议,由OYO控制加盟酒店的房间价格。
但OYO的定价过低再加上保底费用不到位,引来加盟商的一致抗议。
“实际上,OYO从业主这边赚到的佣金少得可怜。我们这边很多被OYO搞得烦了之后,签约不久就不再付OYO佣金了。”熊先生称。
据36kr报道,OYO全国1万多家加盟酒店、50 万间客房为其带来的月均佣金收入仅为1300万元左右,和每月大约1.5 亿元的支出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入不敷出,OYO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由于亏损严重,2020年初OYO资方要求OYO削减亏损,为此OYO裁撤了大批员工,以此快速削减成本。
有OYO中国员工曾在脉脉爆料,当年,OYO员工人数直接从12000余人裁到了仅剩2000人。
这场巨震,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冲击下达到高潮。掌门人李泰熙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我们的毛利率在30天内被这场风暴卷走了66%。”
其国内的核心高管团队也陆续离职,包括此前核心高管团队中唯一有酒店行业背景的首席首席运营官(COO)施振康,以及首席人力资源官(CHO)凌震文、首席财务官(CFO)李维等。
印度独角兽在中国沉寂的速度比崛起还要快。
上市前的抉择
一场鏖战过后,不止OYO,当年下沉市场这些轻加盟品牌大多已经烟消云散。
“曾经一条街7家宾馆里5家被OYO收编了,如今只剩下我,”熊先生颇为感慨,“只不过疫情下大家都困难,懒得拆OYO的招牌而已。”
他指着已经破了一个大洞的OYO红色招牌,“你看,破了个洞,和他们人说了很多次也没人过来,凑合用吧...”
走过蒙眼狂奔的年代,OYO创始人李泰熙对外媒坦承,“无论是OYO还是整个旅游业,都回不到以前了。消费者和酒店业主都在积极的适应后疫情时代。”
OYO创始人李泰熙
所以,OYO还会在中国奋力一搏吗?
根据体量来看,国内酒店连锁化程度较低,单体酒店的确有较大的整合空间。
而OYO们正是想通过整合大量单体酒店,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低成本的酒店预订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为非品牌的酒店增加入住率和营收。
只不过在那场没有赢家的博弈游戏后,东呈酒店集团等同样专注下沉市场的本土猛兽级玩家开始悄悄收割这块一片狼藉的战场。
OYO在中国尚未凉透,但属于他的红利期也在远去。
不过,这家来自印度的明星公司,在国外部分地区还是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8年间,OYO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疯狂扩张,从最初那个印度古尔冈的小旅馆发展成为一个覆盖80多个国家超2.3万家的酒店王国。以最新的各大酒店集团市值来衡量,OYO估值仅排在Airbnb、万豪、希尔顿、华住之后,挤进了前五名。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在今年8月以90亿美元估值出资500万美元对OYO进行了投资,这也是OYO进行IPO前的最后一轮融资,其发行的6亿美元债券也被超额认购,被华尔街认为很像Grab上市前的操作,更像Airbnb上市前的举动。
2012年,19岁的李泰熙放弃了大学录取资格,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现如今,OYO距离流血上市一步之遥,堪称神奇的中国故事却不知道还能讲多久。
你如何看待OYO在中国的未来?欢迎在下方留言框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