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雇主担保移民 https://www.immivisa.cn/
前言
众所周知,对对子亦称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逢年过节一定要操办的一样年货便是对联,一副好的对联需要具备吉祥好听的文字、美观大方的字体,而这往往能彰显出对联作者的语言技巧和书法功底。对联不仅广泛应用于各户人家的门前,还时常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为文人所喜爱。闲余时候,文人骚客或吟咏风情,或调侃逗乐,而对子是他们最有力的工具。
文人骚客的对子一二事
相传林幼时由父亲陪着去参加童子试,一路上奔波劳碌,父亲心疼年幼的儿子,便让小林坐在自己的肩上,但不想赶到的时候考试已经开始了,而家中贫困实在是承受不了来年再考。父子俩苦苦哀求,好不容易让主考官松了口,但前提是林需要对出他给的对联,林年轻气盛,便答应了。主考官稍稍动了下脑筋,脑海中浮现了林父亲背着他来应试的画面,便出上联玩笑道:“以父做马。”林略一颔首,沉着应道:“望子成龙。”主考官拍手叫好,暗暗佩服,随后让林进了考场。
甚至还有因为下联对得好逃过了惩罚的事例,故事主角是近代著名作家郭。郭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年纪尚轻的时候都比较调皮,某一天还和同在读书的同学偷吃了教书先生在院子里栽种的桃树的果子。有个喜欢打小报告的同学把这事告诉了先生,先生听了后非但没有生气,还对这些“小罪犯”说,他出个对子,谁要是对出来了,偷桃子的人就可以免受戒尺,随后先生便出上联:“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此时偷桃子的同学都面面相觑,大气不敢出,反倒是郭沉着冷静,思索了片刻后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一语妙极,既回答了先生问题,在平仄语意上又做到了字字相对,先生惊其才华,所有人因此免逃一罚。
对子的发展
对联源自春联,而春联的原型是桃符。桃符最初是两块悬于门首的写有“神荼”“郁垒”二神名字的桃木板,也有一些是用纸画上二神图像,目的是祛除邪秽。发展到五代的时候,古人开始由联语取代了二神,史料记载说,后蜀主孟昶除夕当晚邀请了一名学士为皇宫的桃符题词,但学士写的词语不甚得他心意,他便自己挥毫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而桃符代表的寓意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变为表达庆祝之意和喜庆氛围。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为了庆贺登基第一年,朱元璋传令全国需在门前粘贴春联,悬挂桃符便变成了贴对联,并且因为是皇帝颁布的命令,一下子推广到了全国百姓。史书上说大年初一那天,朱元璋乘兴而往,到街上欣赏大家作的对联,行至一户屠夫门前,发现这家人竟然没有贴春联,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这户人家没钱买,朱元璋一瞅好机会,便让下人拿来纸墨,亲自为屠夫作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既符合屠夫的身份,又不缺辞旧迎新之意,屠夫一家十分欣喜地收下了。
乾隆兴致大发,出上联:鼠无大小皆称老
乾隆喜欢附庸风雅一事人尽皆知,他一生所作诗词数量堪比整个大唐更是为人津津乐道——虽然质量不高,但精神可嘉。话说他在一次南巡期间,来到了一处风水宝地,此地树木郁郁葱葱,皆呈顶天立地之势;溪水潺潺,许多小鱼穿行其中,“皆若空游无所依”;怪石嶙峋,姿态各异,风景甚好。
但奇怪的是,一处乱石堆积而成的小山旁边竟然有一棵枯木,与四周生机黯然的景色格格不入。乾隆心下奇怪,创作灵感突迸,便唤了一声跟在身边的纪晓岚,提议来对对子,纪晓岚欣然答应。乾隆下巴朝着眼前的枯木,吟道:“山石岩下古木枯。”纪晓岚微微一笑,指着泉水边上一名妙龄女子,对道:“白水泉边女子好。”乾隆心想你小子不赖啊,不愧是我看中的人。
后来两人又一同去巡视州县,探访民情,到了当地知县家中,各路情况都了解得差不多后,乾隆想起之前二人精彩的对子过程,又想重温一番那般文人雅趣,再次提议,纪晓岚自然答应了。乾隆环顾四周,正好看到贼眉鼠眼的知县正皱巴着一张老脸冲他谄媚地笑,灵机一动,出上联道:“鼠无大小皆称老。”语毕明眼人都看出乾隆在讽刺知县了,堂下有婢女捂着嘴偷笑,知县站在一旁面上青一块白一块的。
纪晓岚看到眼前这一幕,也觉得很有乐趣,但下联却有点不好对。这时知县养在府中的鹦鹉装模作样地嚎了两声,企图引起众人注意,纪晓岚忽然就有了灵感,回道:“鹦有雄雌皆叫哥。”妙哉!后来有今人感念于这段趣事,特此作上联道:“世道人心”,更是叫人拍手称好。试联系市井种种,见到一些学术界所谓的“泰斗”要哈腰鞠躬尊称“老”,有求于人要先拉近关系喊声“哥”,不正是这副对联所说的这样吗?
结语
对子之所以广为人民喜爱,正是因为它既富含乐趣,又十分能反映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