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势力,真的有所谓的新技术概念推动吗?
电池配电机、一块中控大屏,这是几乎所有新势力车型的核心卖点,但其实真正意义上,这些核心部件都不是新势力自己研发,至少说大部分新势力的核心技术都是供应商提供。
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华为、高德、高通、阿里等提供车机系统服务,由传统企业提供生产场地负责生产,目前这样的生产模式,行业又允许极低的生产资质批复流程,我们看到了遍地的新势力。
各种跨行的企业都来造车,现如今能不能造车的门槛,已经从技术转向了资本,有钱就能造车,没钱造不了,就是这么简单。
造车和把车造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东拼西凑而来的电动车能挂新能源牌,根本不代表这些产品拥有冲击行业巨头的实力,更不代表他们拥有颠覆以及推动这个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就说吧,5万块钱的某新势力电动小车,造型怪诞、续航短,没有任何技术储备在其中,300km甚至200km的续航,只是填充了入门市场的空白而获得销量,仅此而已。
高端一些的新势力,电池包做大一点,屏幕大一点功能多一些,在自动驾驶辅助供应商的基础上调试整车,让整车拥有L2级自动驾驶辅助能力,就叫自己为新势力。
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储备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在供应商身上。
比如说零跑、哪吒这些企业,供应商给什么东西就用什么东西,自己没有创新、颠覆的能力,宁德时代研发出什么样的电池自己用什么样的电池,根本不会从根本设计新的电池技术出来。
你可能会说没有必要,毕竟有供应商就应该采买没有问题,这符合商业逻辑,但根本还是企业研发能力跟不上。
特斯拉全新的4680电池已经生产出100万块,全新的电池拥有更好的密度、更低的成本以及更高的寿命,装备在未来全新的ModelY(参数丨图片)上,会让这台车续航轻松超过600km,而且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
国内的很多新势力,缺少的是技术创新的能力,更多的是为资本而生,为热度而生。
打个比方吧,目前所谓主流的新势力工信部标定电耗在百公里15度电左右,这已经比同级别特斯拉几款车型高出至少20%,日常使用起来电耗更高。
有的电动车百公里电耗得达到20度电,在峰谷电价较高时,用车成本甚至要比一些燃油车更高,更高的电耗意味着续航非常短。
低电耗能够确定三电系统品质,同样的产品电耗越低技术越高。
同样的车你的电耗23度,别人的15度,这意味着别人的用车成本更低,而且需要的电池包质量更小、成本更低,别人的造车成本一定比你更低,而且别人家的汽车还能以比你更好的品质卖出比你更低的价格。
举个之前我爱举的例子吧。
自重1.9吨的ModelY装备60度电池包就能让整车续航达到545km,而且还有6.9秒的加速成绩,同样自重、续航标准的零跑C11却需要90度电池包,而且跑的还更慢。
当然,零跑C11更便宜,但这不是借口,因为我相信即便给零跑C11与ModelY同样的定价,它也造不出特斯拉的水平出来。
国产新势力的造车底蕴过于缺乏,技术、资金研发投入以及整合能力,目前公开出售的电动车其实都只能算半成品,核心三电系统的优化空间还有很大。
什么时候能让一台中型SUV的百公里电耗做到15度,才是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