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看了《长津湖》,我觉得这是一部难得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影片。
这几天一帮真也好假也好的军迷一直在网上给影片《长津湖》挑刺。大概都是抓住剧情中的只言片语或是某个片段不符合历史真实或是他们脑子里的历史真实就火力全开。批评总是很容易的,何况这近几十年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简直是凤毛麟角,而《长津湖》又涉及了很多内容,比如决策出兵、九兵团国内集结等,试图从全景角度来阐释这场战争里的哪怕只有一个月的进程,确实从军史的眼光看区区三个小时是远远不够的。
但是我并不认为以那些确实可以信手拈来的不足例如用巴祖卡火箭筒打下“海盗”飞机去给这部影片横挑鼻子竖挑眼是一种可取的态度。我对抗美援朝并不算一无所知,仅公众号里之前写的相关文章就有八篇。所以要让我说,即便是被不少军迷影评们在批评《长津湖》时用来当标杆的抗美援朝经典影片《上甘岭》也可以挑出一些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毛病来。别的不说,真实的战斗中,并没有女卫生员在坑道里和影片的主角团队一三四团八连一同坚守。但观众们都接受了这个剧情设定,不然你把王兰这个角色从影片中去掉试试?这就是艺术真实不同于历史真实的绝好例子。所以,为什么要苛责《长津湖》呢?
真实的上甘岭战斗中八连的坑道里,并没有女卫生员
我说《长津湖》好,就在于它比之前的所有国产影片更接近真实地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官兵们所历经的苦难与牺牲。举个例子,在《长津湖》之前,没有哪一部国产影片能够比较接近于真实地描写出美军的空中优势对于志愿军行军作战造成的极大威胁与破坏。《长津湖》通过运用数字影像合成技术在这方面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多次以空中俯瞰的大视角体现了美军B26轰炸机群或者是“海盗”舰载战斗机群的空袭场景,从而让观众们能够对缺乏空中掩护和防空火力的志愿军官兵在入朝初期面对美军家常便饭般的狂轰滥炸时却束手无策的艰难处境有了更为贴近现实的感受。也正是这些惨重的损失从另一角度衬托出了志愿军面对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时能取得的胜利是何等来之不易。而六年前,掌握着制空权的中华民国政府军居然能被饿着肚子的日军揍得落花流水,撵得鸡飞狗跳,让人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都是中国人,怎么就那么废物呢?
影片中的一段空袭场景
《长津湖》最深刻的意义不在于影片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多少历史事件,而是在于它向我们这些抗美援朝战争的受益者以及我们的后辈们以更为宏大和更为贴近战争视角的方式展示了前辈们为了后人们的幸福生活是怎样的流血牺牲、浴血奋战的。他们在面对最强大的对手时,是怎样的舍生忘死,最终赢得胜利的。今天面对这个仍旧想扼住我们喉咙的对手,作为后辈的我们是该继续传承前人的血性还是去当怂包软蛋呢?
所以,我觉得《长津湖》开了一个好头,在向观众们展现抗美援朝历史的同时也实现了票房上的成功:今天已经破了33亿。(这年头,为什么爱国反倒应该成了穷光蛋?)任何艺术作品都是有缺憾的,《长津湖》也不例外,但瑕不掩瑜。作为一个军迷,我不想挑《长津湖》的刺,我更愿意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让更多的同龄人以及更年轻的观众看到它,对抗美援朝战争之于今天的意义多一份认识也多一些思考。
希望《长津湖》这样的影片能更多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