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百道工序的组装,直径10.33米、总重量约2500吨的巨无霸“雪域先锋号”在中铁装备下线。从郑州出发,它被运往西藏林芝,挑战高原高寒地区隧道施工。
在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第90万辆整车正式下线,从郑州出发,它们将销售全国各地。
进入9月,郑州富士康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阶段,30万工人在流水线上精工细作,从郑州出发,一部部苹果手机将送往世界各地“果粉”手中。
…………
从老城区到高新区,从经开区到航空港实验区,从车间到研发基地,“郑州制造”正成为河南制造业发展的排头兵和风景线。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等七大工业主导产业,让“郑州制造”活力四射。
向“集群”发力,向“高端”升级,向“智造”迈进,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郑州制造”正迸发出蓬勃生机。
聚焦“主导产业”
向“集群”发力
“虽然受到强降雨和疫情的影响,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富士康生产经营态势良好。”10月9日,富士康郑州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张占武告诉笔者,当前,富士康郑州园区已进入客户新机种量产高峰期,在政府有力措施保障下,富士康用工得到了很好的保障,“我们有信心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客户生产任务。”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富士康完成工业产值1723亿元,完成进出口额224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7%、68.06%。
“去年2月份以来,在各级政府强力推动和大力支持下,企业快速复工复产,更加坚定了富士康在郑州集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以富士康为龙头的电子产业集群正呈现出二次突破的态势。”
龙头强则集群壮。作为郑州市“一号”产业,今年以来,电子信息产业正呈现出加速集聚的态势。富驰智能终端主板研发及制造、富士康智能手机摄像头模组项目相继签约;领胜科技、博硕电子材料、博众精工智能装备及自动化、奥普精密模具机加工中心等十余个富士康配套项目落户;华工激光、凌云光检测设备、玄羽科技工业互联网、思灵机器人、德龙电器等富士康配套项目正在洽谈。
“今年我们预计有望再引进落地5家以上富士康产业链配套项目,‘十四五’期间,富士康在航空港实验区的配套项目产值可确保年均增长30%以上,到‘十四五’末,郑州市的电子信息业产值将超过4500亿元,全省占比接近80%。”郑州市工信局党组成员、调研员代向阳充满信心地说。
郑州市提供的数据显示,2020年,郑州市以电子信息“一号”产业为引领的六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已达到81.9%,比2015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食品、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涌现出鸿富锦、裕展精密、宇通客车、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3家。其中,汽车产能由2015年的83万辆增长至200万辆,宇通客车成为全球最大的客车生产企业,中铁装备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郑煤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煤矿综采技术和装备供应商,速冻食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人造金刚石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20%。
聚焦“专精特新”
向“高端”升级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制造业的脊梁,重大技术装备更是大国重器。作为中国品牌日的发源地,位于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铁工程装备集团瞄准高端装备制造,走出了一条以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品牌之路。
2013年,中铁装备创新研发制造的矩形盾构解决了郑州在闹市区建设下穿隧道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一时为业界轰动。“如果把明挖式的隧道建设比作‘开膛破肚’的外科手术,那么异形掘进技术就是‘微创手术’,它对周边干扰小、施工成本低,更绿色环保,尤其在地下空间饱和的现在,异形掘进技术断面利用率大的优势十分突出。”中铁装备负责人告诉笔者。
由矩形盾构出发,如今,中铁装备“异形掘进机大家庭”已经制造出马蹄形、U形等多种异形盾构,形成了系统化的设计制造方法与技术,其掌握的浅覆土施工技术、多刀盘低扰动技术、异形管片拼装技术等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郑州市的一批企业聚焦“专精特新”,加快推动技术创新,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横空出世,成为行业里的佼佼者。数据显示,目前,郑州市“专精特新”企业达到834家,累计创建制造业单项冠军5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培育单位6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24个、质量标杆企业46个、工业设计中心15个,工业创新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引进、消化、吸收,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郑州笃定“创新”理念,默默坚守,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不断彰显出“郑州制造”的崭新形象。
旭飞光电的“光电显示用高均匀超净面玻璃基板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宇通客车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铁装备的“异形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设计制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以来,郑州市的高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过10%,占全市工业比重提升到33.3%。今年前5个月,郑州市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2%,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2%。
聚焦“融合发展”
向“智造”迈进
9月底,郑州宇通客车集团传出喜讯,在最新发布的2021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宇通集团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和过硬的技术领先优势,再次荣登榜单。这份荣誉,既彰显了宇通在客车制造领域的硬核实力,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作为行业最早进行智能网联研发制造的企业,宇通集团早在2013年就组建了智能驾驶专业研发团队。截至目前,宇通已掌握多元传感器融合感知、决策与规划、冗余与线控执行机构、车载超算平台及云控平台5大自动驾驶核心技术,共获国家智能网联技术相关专利28件、受理100余件,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25项,建立了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52个自动驾驶企业流程标准,形成了完善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服务体系。自动驾驶巴士“小宇2.0”已批量下线,并陆续在多地投运。
“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加快实施制造强市战略的必然选择。”郑州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郑州市将制定制造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构建覆盖制造业重点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
“数字技术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巨大。”代向阳说,为了鼓励企业加快智能化转型,郑州市出台了相应的奖励和补贴政策,2020年9月已经启动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申报,预计支持资金近6亿元。
近日,郑州市推出的《郑州市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又提出,要把智能制造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主攻方向,鼓励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大力实施“万企上云”专项行动,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对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和新建的智能制造项目的工业企业,以及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智能制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各类试点示范的工业企业,均给予奖补。
“在‘中国制造2025’旗帜引领下,郑州将努力构建产业结构更优、创新能力更强、数字化水平更高、质量效益更好,具有郑州特色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把郑州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高地。”代向阳充满信心地说。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文章来源:河南日报